-
-
·再之略不如一之详也,一之详不如再之详也,再详无后忧矣。
-
·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、见识俗,吏胥舆皂尽能笑人,不可不慎也。
-
·圣明之世,情、礼、法三者不相忤也。末世情胜则夺法,法胜则夺礼。
-
·为政者非谓得行即行,以可行则行耳。有得行之势而昧可行之理,是位以济其恶也,君子谓之
-
·五月缫丝,正为寒时用;八月绩麻,正为暑时用;平日涵养,正为临时用。若临时不能驾御气
-
·万般好事说为,终日不为;百种贪心要足,何时是足?
-
·石不入水者,坚也;磁不入水者,密也。人身内坚而外密,何外感之能入?物有一隙,水即入一
-
·凡祸患,以安乐生,以忧勤免;以奢肆生,以谨约免;以觖望生,以知足免;以多事生,以慎动
-
·一人覆屋以瓦,一人覆屋以茅,谓覆瓦者曰:“子之费十倍予,然而蔽风雨一也。”覆瓦者曰:
-
·左手画圆,右手画方,是可能也。鼻左受香,右受恶;耳左听丝,右听竹;目左视东,右视西,是
-
·委罪掠功,此小人事。掩罪夸功,此众人事。让美归功,此君子事。分怨共过,此盛德事。
-
·性分、名分不是两项,尽性分底不傲名分。召之见,不肯见之;召之役,往执役之事。今之讲
-
·露己之美者恶,分人之美者尤恶,而况专人之美、窃人之美乎?吾党戒之。
-
·人生在天地间,无日不动念,就有个动念底道理;无日不说话,就有个说话底道理;无日不处
-
·回着头看,年年有过差;放开脚行,日日见长进。
-
·分明不动声色,济之有余,却露许多痕迹,费许大张皇,最是拙工。
-
·印书先要个印板真,为陶先要个模子好。以邪官举邪官,以俗士取俗士,国欲治,得乎?
-
·欲理会七尺,先理会方寸;欲理会六合,先理会一腔。
-
·世上只有个道理是可贪可欲底,初不限于取数之多。何者?所性分定原是无限量底,终身行之
-
·以时势低昂理者,众人也;以理低昂时势者,贤人也;惟理是视,无所底昂者,圣人也。
-
·水无渣,着土便浊;火无气,着木便烟。性无二,着气质便杂。
-
·世界一般是唐虞时世界,黎民一般是唐虞时黎民,而治不古若,非气化之罪也。
-
·君子见狱囚而加礼焉,今以后皆君子人也,可无敬与?噫!刑法之设,明王之所以爱小人而示之
-
·要体认,不须读尽古今书,只一部《千字文》,终身受用不尽。要不体认,即《三坟》以来卷卷
-
·坏世教者,不是宦官宫妾,不是农工商贾,不是衙门市井,不是夷狄。
-
·藏莫大之害而以小利中其意,藏莫大之利而以小害疑其心,此愚者之所必堕而智者之所独觉也
-
·敬事鬼神,圣人维持世教之大端也,其义深,其工大。但自不可凿求,不可道破耳。
-
·动时只见发挥不尽,那里觉错?故君子主静而慎动。主静,则动者静之枝叶也;慎动,则动者静
-
·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,只于动静语默,接物应事时,件件想一想,便见浑身都是过失。须动合
-
·天之生人,虽下愚亦有一窍之明。听其自为用而极致之,亦有可观,而不可谓之才。所谓才者,
-
·士大夫一身,斯世之奉弘矣。不蚕织而文绣,不耕畜而膏粱,不雇贷而车马,不商贩而积蓄。此
-
·谨言不但外面,虽家庭间,没个该多说的话;不但大宾,虽亲厚友,没个该任口底话。
-
·一人入饼肆,问饼直几何,馆人曰:“饼一钱一。”食数饼矣,钱如数与之。馆人曰:“饼不用
-
·良知之说亦是致曲扩端学问,只是作用大端费力。作圣工夫当从天上做,培树工夫当从土上做
-
·休忙休懒,不懒不忙。
-
·言教不如身教之行也,事化不如意化之妙也。事化信,信则不劳而教成;意化神,神则不知而
-
·谨言慎动,省事清心,与世无碍,与人无求,此谓小跳脱。
-
·天下不可一日无君,故夷、齐非汤、武,明臣道也。此天下之大防也,不然则乱臣贼子接踵矣,
-
·家长,一家之君也。上焉者使人欢爱而敬重之,次则使人有所严惮,故曰严君。下则使人慢,下
-
·处事先求大体,居官先厚民风。
-
·“昏弱”二字,是立身大业障,去此二字不得,做不出一分好人。
-
·慎言之地,惟家庭为要。应慎言之人,惟妻子仆隶为要。此理乱之原而祸福之本也。人往往忽
-
·才下手,便想到究竟处。
-
·将三代以来陋习敝规一洗而更之,还三代以上一半古意,也是一个相业。若改正朔,易服色,都
-
·圣人于万事也,以无定体为定体,以无定用为定用,以无定见为定见,以无定守为定守。贤人有
-
·五闭,养德养生之道也。或问之间:视、听、言、动、思将不启与?曰:常闭而时启之,不弛于
-
·天地之于万物,原是一贯。
-
·尧舜功业如此之大,道德如此之全,孔子称赞不啻口出。在尧舜心上有多少缺然不满足处,道
-
·“礼”之一字,全是个虚文,而国之治乱、家之存亡、人之死生、事之成败罔不由之。故君子
-
·“尧舜事功,孔孟学术”,此八字是君子终身急务。或问:尧舜事功,孔孟学术,何处下手?曰:
-
·实处着脚,稳处下手。
-
·人情之险也极矣,一令贪,上官欲论之而事泄,彼阳以他事得罪,上官避嫌,遂不敢论,世谓之钳
-
·容貌要沉雅自然,只有一些肤浅之色、作为之状,便是屋漏少工夫。
-
·性分、职分、名分、势分,此四者宇内之大物。性分、职分在己,在己者不可不尽;名分、势
-
·或问:孔孟周流,到处欲行其道,似技痒底。曰:圣贤自家看底分数真,天生出我来,抱千古帝王
-
·狃浅识狭闻,执偏见曲说,守陋规俗套,斯人也,若为乡里常人不足轻重,若居高位有令名,其坏
-
·西门疆尹河西,以赏劝民。道有遗羊,值五百,一人守而待。失者谢之,不受。疆曰:“是义民
-
·把意念沉潜得下,何理不可得?把志气奋发得起,何事不可做?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,将个
-
·试点检终日说话,有几句恰好底,便见所养。
-
·圣人是物来顺应,众人也是物来顺应。圣人之顺应也,从廓然大公来,故言之应人如响,而吻合
-
·“得”之一字,最坏此心。不但鄙夫患得、年老戒得为不可,只明其道而计功,有事而正心,先
-
·不须犯一口说,不须著一意念,只恁真真诚诚行将去,久则自有不言之信,默成之孚。薰之善良
-
·利害死生间有毅然不夺之介,此谓大执持。惊急喜怒事无卒然遽变之容,此谓真涵养。
-
·任侠气质皆贤者也,使入圣贤绳墨,皆光明俊伟之人。世教不明,纪法陵替,使此辈成此等气习
-
·有问密语者,嘱曰:“望以实心相告。”余笑曰:“吾内有不可瞒之本心,上有不可欺之天日。
-
·只人情世故熟了,什么大官做不到?只天理人心合了,什么好事做不成?
-
·夫水,遏之乃所以多之,泄之乃所以竭之。惟仁者能泄,惟智者知泄。
-
·正命者,完却正理,全却初气,未尝以我害之,虽桎梏而死,不害其为正命。若初气凿丧,正理不
-
·世之人何尝不用心?都只将此心错用了。故学者要知所用心,用于正而不用于邪,用于要而不
-
·尽聪明底是尽昏愚,尽木讷底是尽智慧。
-
·治人治法不可相无,圣人竭耳目力,此治人也。继之以规矩准绳、六律五音,此治法也。说者
-
·世之人,闻人过失便喜谈而乐道之;见人规己之过,既掩护之,又痛疾之。闻人称誉便欣喜而
-
·区区与人较是非,其量与所较之人相去几何?
-
·凡字不见经传,语不根义理,君子不出诸口。
-
·士君子常自点检,昼思夜想,不得一时闲,却思想个甚事?果为天下国家乎?抑为身家妻子乎?飞
-
·为恶惟恐人知,为善惟恐人不知,这是一副甚心肠?安得长进?
-
·公人易,公己难;公己易,公己于人难。公己于人易,忘人己之界而不知我之为谁难。公人处
-
·己所独知,尽是方便;人所不见,尽得自由。君子必兢兢然细行必谨,小物不遗者,惧工夫之间
-
·凡战之道,贪生者死,忘死者生,狃胜者败,耻败者胜。
-
·不当事不知自家不济,才随遇长,识以穷精,坐谈先生,只好说理耳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