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莫以勤劳怨辛苦,朝庭觅你做奶母。
-
·非直之难,而善用其直之难;非用直之难,而善养其直之难。
-
·只一个耐烦心,天下何事不得了?天下何人不能处?
-
·彰死友之过,此是第一不仁。生而告之也,望其能改,彼及闻之也,尚能自白。死而彰之,夫何
-
·言一也,出由之口,则信且从;出跖之口,则三令五申而人且疑之矣。故有言者有所以重其言
-
·豪雄之气,虽正多粗,只用他一分便足济事,那九分都多了,反以偾事矣。
-
·吴越之战利用智,羌胡之战利用勇。智在相机,勇在养气。相机者务使鬼神不可知,养气者务
-
·书室联:曙枕酣余梦,旭窗闲展书。
-
·有道之言,得之心悟;有德之言,得之躬行。有道之言弘畅,有德之言亲切。有道之言如游万
-
·寡恩曰薄,伤恩曰刻。尽事曰切,过事曰激。此四者,宽厚之所深戒也。
-
·智慧长于精神,精神生于喜悦,喜悦生于欢爱。故责人者,与其怒之也,不若教之;与其教之也
-
·天地不可知也,而吾知天地之所生。观其所生,而天地之性情形体俱见之矣。是故观子而知父
-
·恬淡老成人又不能俯仰,一世便觉干燥。圆和甘润人又不能把持,一身便觉脂韦。
-
·学者不长进,病根只在护短。闻一善言,不知不肯问;理有所疑,对人不肯问,恐人笑己之不知
-
·方严是处人大病痛,圣贤处世离一温厚不得,故曰:“泛爱众”,曰“和而不同”,曰“和而不
-
·无理之言不能惑世诬人,只是他聪明才辩附会成一段话说,甚有滋味。无知之人欣然从之,乱
-
·正学不明,聪明才辨之士各枝叶其一隅之见以成一家之说,而道始千歧百径矣。岂无各得?终
-
·枕席之言,房闼之行,通乎四海。墙卑室浅者无论,即宫禁之深严,无有言而不知、动而不闻者
-
·只气盛而色浮,便见所得底浅。邃养之人安详沉静,岂无慷慨激切、发强刚毅时?毕竟不轻恁
-
·磨砖砌壁不涂以垩,恶掩其真也。一垩则人谓粪土之墙矣。凡外饰者,皆内不足者。至道无言
-
·两人相非,不破家忘身不止,只回头认自家一句错,便是无边受用。两人自是,不反面稽唇不止
-
·讲学人不必另寻题目,只将《四书》、《六经》发明,得圣贤之道,精尽有心得,此心默契千古
-
·少年之情,欲收敛不欲豪畅,可以谨德;老人之情,欲豪畅不欲郁阏,可以养生。
-
·古今士率有三品:上士不好名,中士好名,下士不知好名。
-
·听言之道,徐审为先,执不信之心与执必信之心,其失一也。惟圣人能先觉,其次莫如徐审。
-
·能用天下而不能用其身,君子惜之。善用其身者,善用天下者也。
-
·宋儒纷纷聚讼语且莫理会,只理会自家,何等简径。
-
·罕譬而喻者,至言也;譬而喻者,微言也;譬而不喻者,玄言也。玄言者,道之无以为者也。不
-
·除了个中字,更定道统不得。傍流之至圣,不如正路之贤人,故道统宁中,绝不以傍流继嗣。何
-
·理势数皆有自然,圣人不与自然斗,先之不敢干之,从之不敢迎之,待之不敢奈之,养之不敢强
-
·按察司署楹帖:光天化日之下,四方阴邪休行;大冬严雪之中,一点阳春自在。
-
·士君子立身难,是不苟;识见难,是不俗。
-
·吾辈终日念头离不了四个字,曰“得失毁誉”。其为善也,先动个得与誉底念头;其不敢为恶
-
·天下之事,要其终而后知君子之用心;君子之建立,要其成而后见事功之济否。可奈庸人俗识
-
·诗词文赋都要有个忧君爱国之意,济人利物之心,春风舞雩之趣,达天见性之精。不为赘言,不
-
·只一个俗念头,错做了一生人;只一双俗眼目,错认了一生人。
-
·人一生大罪过,只在“自是自私”四字。
-
·尧、舜无不弊之法,而恃有不弊之身,用救弊之人,以善天下之治,如此而已。今也不然,法有
-
·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,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,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,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。
-
·齐有南北官道,洿下者里余,雨多行潦,行者不便,则傍西踏人田行。行数日而成路,田家苦之,
-
·冰凌烧不熟,石沙蒸不粘。
-
·只用人得其当,委任而责成之,不患天下不治。二帝三王急亲贤,作当务之急第一事。
-
·凡字不见经传,语不根义理,君子不出诸口。
-
·左手画圆,右手画方,是可能也。鼻左受香,右受恶;耳左听丝,右听竹;目左视东,右视西,是
-
·水银岂可荡漾,沐猴更莫教调。
-
·圣贤养得天所赋之理完,仙家养得天所赋之气完,然出阳脱壳,仙家未尝不死,特留得此气常存
-
·愈进修愈觉不长,愈点检愈觉有非。何者?不留意作人,自家尽看得过;只日日留意向上,看得
-
·面色不浮,眼光不乱,便知胸中静定,非久养不能。《礼》曰:“俨若思,安定辞。”善形容有
-
·君子之于风俗也,守先王之礼而俭约是崇,不妄开事端以贻可长之渐。是故漆器不至金玉而刻
-
·耐烦则为三王,不耐烦则为五霸。
-
·士君子常自点检,昼思夜想,不得一时闲,却思想个甚事?果为天下国家乎?抑为身家妻子乎?飞
-
·以多恶弃人,而以小失发端,是藉弃者以口实,而自取不韪之讥也。曾有一隶,怒挞人,余杖而
-
·处身不妨于薄,待人不妨于厚;责己不妨于厚,责人不妨于薄。
-
·即做人在世间,便要劲爽爽立铮铮底,若如春蚓秋蛇,风花雨絮,一生靠人作骨,恰似世上多了
-
·道有二然,举世皆颠倒之。有个当然,是属人底,不问吉凶祸福,要向前做去;有个自然,是属
-
·宇宙内主张万物底只是一块气,气即是理。理者,气之自然者也。
-
·说自然是第一等话,无所为而为;说当然是第二等话,性分之所当尽,职分之所当为;说不可
-
·士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,一动手无更改之事,诚之于思故也。
-
·只竟夕点检,今日说得几句话,关系身心;行得几件事,有益世道,自慊自愧,恍然独觉矣。若
-
·做人要做个万全,至于名利地步休要十分占尽,常要分与大家,就带些缺绽不妨。何者?天下无
-
·家人之害莫大于卑幼各恣其无厌之情而上之人阿其意而不之禁,尤莫大于婢子造言而妇人悦
-
·不齐,天之道也,数之自然也。故万物生于不齐而死于齐。而世之任情厌事者乃欲一切齐之,
-
·学者事事要自责,慎无责人。人不可我意,自是我无量;我不可人意,自是我无能。时时自反,
-
·京师僦宅,多择吉数。有丧者,人多弃之,曰能祸人。予曰:是人为室祸,非室能祸人也。人之
-
·天下难降伏、难管摄底,古今人都做得来,不谓难事。惟有降伏管摄自家难,圣贤做工夫只在
-
·在我有余,则足以当天下之感;以不足当感,未有不困者。识有余,理感而即透;才有余,事感
-
·浑身都遮盖得,惟有面目不可掩,面目者,心之证也。即有厚貌者,卒然难做预备,不觉心中事
-
·气化无一息之停,不属进就属退。动植之物,其气机亦无一息之停,不属生就属死,再无不进不
-
·用三代以前见识而不迂,就三代以后家数而不俗,可以当国矣。
-
·孔子只是一个通,通外更无孔子。
-
·自古圣贤孜孜汲汲,惕励忧勤,只是以济世安民为己任,以检身约己为先图,自有知以至于盖棺
-
·一门人向予数四穷问无极、太极及理气同异、性命精粗、性善是否。予曰:此等语,予亦能剿
-
·为政以问察为第一要,此尧舜治天下之妙法也。今人塞耳闭目,只恁独断,以为宁错勿问,恐蹈
-
·兵,阴物也;用兵,阴道也,故贵谋。不好谋不成。我之动定敌人不闻,敌之动定尽在我心,此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