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道有二然,举世皆颠倒之。有个当然,是属人底,不问吉凶祸福,要向前做去;有个自然,是属
-
·世无全才久矣,用人者各因其长可也。夫目不能听,耳不能视,鼻不能食,口不能臭,势也。今
-
·浅狭一心,到处便招尤悔;因循两字,从来误尽英雄。
-
·蜗以涎见觅,蝉以声见粘,萤以光见获,故爱身者,不贵赫赫之名。
-
·处明烛幽,未能见物而物先见之矣;处幽烛明,是谓神照。是故不言者非暗,不视者非盲,不听
-
·苦处是正容谨节,乐处是手舞足蹈,这个乐又从那苦处来。
-
·两精、两备、两勇、两智、两愚、两意,则多寡强弱在所必较。以精乘杂,以备乘疏,以勇乘
-
·盈山宝玉,满海珠玑,任人恣意采取,并无禁厉榷夺,而束手裹足,甘守艰难,愚亦至此乎?
-
·古之谤人也,忠厚诚笃。《株林》之语,何等浑涵;舆人之谣,犹道实事。后世则不然,所怨在
-
·朱子云:“不求人知,而求天知。”为初学言也。君子为善,只为性中当如此,或此心过不去。
-
·被发于乡邻之斗,岂是恶念头?但类于从井救人矣。圣贤不为善于性分之外。
-
·当繁迫事,使聋瞽人;值追逐时,骑瘦病马;对昏残烛,理烂乱丝,而能意念不躁,声色不动,亦
-
·学者穷经博古,涉事筹今,只见日之不足,惟恐一登荐举,不能有所建树。仕者修政立事,淑世
-
·在我有余,则足以当天下之感;以不足当感,未有不困者。识有余,理感而即透;才有余,事感
-
·文章有八要:简、切、明、尽、正、大、温、雅。不简则失之繁冗,不切则失之浮泛,不明则
-
·只有不容已之真心,自有不可易之良法。其处之未必当者,必其思之不精者也。其思之不精者
-
·微者正之,甚者从之,从微则甚,正甚愈甚。天地万物气化人事莫不皆然。是故正微从甚,皆所
-
·儒戒声色货利,释戒声色香味,道戒酒色财气。总归之无欲,此三氏所同也。儒衣儒冠而多欲,
-
·男女远别,虽父女、母子、兄妹、姊弟,亦有别嫌明微之礼,故男女八岁不同食。子妇事舅姑,
-
·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,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,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。
-
·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,出于气质者第二,出于世俗者第三,出于自私者为下。道理见识可建
-
·柔胜刚,讷止辩,让愧争,谦伏傲。是故退者得常倍,进者失常倍。
-
·度之于长短也,权之于轻重也,不爽毫发,也要个掌尺提秤底。
-
·美生爱,爱生狎,狎生玩,玩生骄,骄生悍,悍生死。
-
·法不欲骤变,骤变虽美,骇人耳目,议论之媒也。法不欲硬变,硬变虽美,拂人心志,矫抗之藉也
-
·发不中节,过不在已发之后。
-
·海,投以污秽,投以瓦砾,无所不容。取其宝藏,取其生育,无所不与。广博之量足以纳触忤而
-
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自尧舜以至于途之人,必有所以汲汲皇皇者,而后其德进、其业成。故曰
-
·我信得过我,人未必信得过我,故君子避嫌。若以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,又以至诚恻怛之
-
·士君子之偶聚也,不言身心性命,则言天下国家;不言物理人情,则言风俗世道;不规目前过
-
·顺其自然,只有一毫矫强,便不是;得其本有,只有一毫增益,便不是。
-
·人说己善则喜,人说己过则怒,自家善恶自家真知,待祸败时欺人不得。人说体实则喜,人说体
-
·断则心无累。或曰:断用在何处?曰:谋后当断,行后当断。
-
·“静”之一字,十二时离不了,一刻才离,便乱了。门尽日开阖,枢常静;妍媸尽日往来,镜常
-
·奋始怠终,修业之贼也;缓前急后,应事之贼也;躁心浮气,畜德之贼也;疾言厉色,处众之贼
-
·心之好恶不可迷也,耳目口鼻四肢之好恶不可徇也。瞽者不辨苍素,聋者不辨宫商,鼽者不辨
-
·只一个俗念头,错做了一生人;只一双俗眼目,错认了一生人。
-
·巢、由、披、卷、佛、老、庄、列,只是认得我字真,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我。尧、舜、禹、
-
·世人之形容人过,只象个盗跖;回护自家,只象个尧舜。不知这却是以尧舜望人,而以盗跖自
-
·童心、俗态,此二者士人之大耻也。二耻不脱,终不可以入君子之路。
-
·爱虺蝮而抚摩之,鲜不受其毒矣。恶虎豹而搏之,鲜不受其噬矣。处小人在不远不近之间。
-
·天地间道理,如白日青天。圣贤心事,如光风霁月。若说出一段话,说千解万,解说者再不痛快
-
·人情之所易忽,莫如渐;天下之大可畏,莫如渐。渐之始也,虽君子不以为意。有谓其当防者,
-
·人人各有一句终身用之不尽者,但在存心着力耳。或问之,曰:只是对症之药便是。如子张只
-
·因偶然之事,立不变之法;惩一夫之失,苦天下之人。法莫病于此矣。近日建白,往往而然。
-
·一友与人争而历指其短,予曰:“于十分中,君有一分不是否?”友曰:“我难说没一二分。”
-
·阴阳征应,自汉儒穿凿附会,以为某灾祥应某政事,最迂。大抵和气致祥,戾气致妖,与作善降
-
·心得之学,难与口耳者道。口耳之学,到心得者前,如权度之于轻重短长,一毫掩护不得。
-
·口之罪大于百体,一进去百川灌不满,一出来万马追不回。
-
·莫以勤劳怨辛苦,朝庭觅你做奶母。
-
·五闭,养德养生之道也。或问之间:视、听、言、动、思将不启与?曰:常闭而时启之,不弛于
-
·“察言观色,度德量力”,此八字处世处人一时少不得底。
-
·世间无一件可骄人之事,才艺不足骄人,德行是我性分事,不到尧、舜、周、孔便是欠缺,欠缺
-
·三代之法,井田、学校,万世不可废。世官、封建,废之已晚矣。此难与不思者道。
-
·圣王之道以简为先,其繁者,其简之所不能者也。故惟简可以清心,惟简可以率人,惟简可以省
-
·恒言“疏懒勤谨”,此四字每相因。懒生疏,谨自勤。圣贤之身岂生而恶逸好劳哉?知天下皆
-
·圣人掀天揭地事业只管做,只是不费力;除害去恶只管做,只是不动气;蹈险投艰只管做,只
-
·德立行成了,论不得人之贵贱、家之富贫、分之尊卑。自然上下格心,大小象指,历山耕夫有
-
·学欲博,技欲工,难说不是一长。总较作人,只是够了便止。学如班、马,字如钟、王,文如曹
-
·任人不任法,此惟尧、舜在上,五臣在下可矣。非是而任人,未有不乱者。二帝三王非不知通
-
·是把钥匙都开底锁,只看投簧不投簧。
-
·今之为举子文者,遇为学题目,每以知行作比,试思知个什么,行个什么。遇为政题目,每以教
-
·才能技艺,让他占个高名,莫与角胜。至于纲常大节,则定要自家努力,不可退居人后。
-
·圣人有功于天地,只是“人事”二字。其尽人事也不言天命,非不知回天无力,人事当然,成败
-
·说话如作文,字字在心头打点过,是心为草稿而口誊真也。犹不能无过。而况由易之言,真是
-
·有二三道义之友,数日别,便相思。以为世俗之念,一别便生;亲厚之情,一别便疏。余曰:君
-
·赋蚕一联:苟丝纶之既尽,虽鼎镬其奚辞。
-
·天德只是个无我,王道只是个爱人。
-
·一切言行只是平心易气就好。
-
·当大事要心神定,心气足。
-
·被桐以丝,其声两相借也。道不孤成,功不独立。
-
·日落赶城门,迟一脚便关了,何处止宿?故学贵及时。悬崖抱孤树,松一手便脱了,何处落身?故
-
·喜杀人是泰,愁杀人也是泰。泰之人昏惰侈肆,泰之事废坠宽罢,泰之风纷华骄蹇。泰之前如
-
·才说要睡,便睡不着;才说要忘,便忘不得。
-
·士君子抱经世之具,必先知五用,五用之道未得而漫尝试之,此小丈夫技痒童心之所为也,事必
-
·君子畏天不畏人,畏名教不畏刑罚,畏不义不畏不利,畏徒生不畏舍生。
-
·言出诸口,身何与焉,而身亡;五味宜于口,腹何知焉,而腹病。小害大,昭昭也,而人每纵之徇
-
·凡为外所胜者,皆内不足也;为邪所夺者,皆正不足也。二者如持衡,然这边低一分,那边即昂
-
·人于吃饭穿衣,不曾说我当然不得不然,至于五常百行,却说是当然不得不然,又竟不能然。
-
·体认要尝出悦心真味,工夫更要进到百尺竿头,始为真儒。向与二三子暑月饮池上,因指水中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