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明道受用处阴得之佛老,康节受用处阴得之庄列,然作用自是吾儒,盖能奴仆四氏而不为其作
-
·才说要睡,便睡不着;才说要忘,便忘不得。
-
·良知之说亦是致曲扩端学问,只是作用大端费力。作圣工夫当从天上做,培树工夫当从土上做
-
·火性发扬,水性流动,木性条畅,金性坚刚,土性重厚,其生物也亦然。
-
·道不可言,才落言诠,便有倚着。
-
·凡当事,无论是非邪正,都要从容蕴藉。若一不当意便忿恚而决裂之,此人终非远器。
-
·或问:人将死而见鬼神,真耶?幻耶?曰:人寤则为真见,梦则为妄见。魂游而不附体,故随所之
-
·为政者非谓得行即行,以可行则行耳。有得行之势而昧可行之理,是位以济其恶也,君子谓之
-
·无识见底人,难与说话;偏识见底人,更难与说话。
-
·大利不换小义,况以小利坏大义乎?贪者可以戒矣。
-
·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,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,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。
-
·四端自有分量,扩充到尽处,只满得原来分量,再增不得些子。
-
·里面五分,外面只发得五分,多一厘不得。里面十分,外面只发得十分,少一厘不得。诚之不可
-
·即做人在世间,便要劲爽爽立铮铮底,若如春蚓秋蛇,风花雨絮,一生靠人作骨,恰似世上多了
-
·安重深沉是第一美质,定天下之大难者此人也,办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。刚明果断次之。其他
-
·作人怕似渴睡汉,才唤醒时睁眼若有知,旋复沉困,竟是寐中人。须如朝兴栉盥之后,神爽气清
-
·伊尹看天下人无一个不是可怜底,伯夷看天下人无一个不是可恶底,柳下惠看天下人无一个不
-
·世上只有个道理是可贪可欲底,初不限于取数之多。何者?所性分定原是无限量底,终身行之
-
·赏及淫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,罚及善人则恶者不以罚为辱。是故君子不轻施恩,施恩则劝;不
-
·与其抑暴戾之气,不若养和平之心;与其裁既溢之恩,不若绝分外之望;与其为后事之厚,不
-
·小勇噭躁,巧勇色笑,大勇沉毅,至勇无气。
-
·齿之密比不嫌于相逼,固有故也。落而补之,则觉有物矣。夫惟固有者,多不得,少不得。
-
·人人因循昏忽,在醉梦中过了一生,坏废了天下多少事!惟忧勤惕励之君子常自惺惺爽觉。
-
·苟时不苟真不苟,忙处无忙再无忙。
-
·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,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。
-
·容貌要沉雅自然,只有一些肤浅之色、作为之状,便是屋漏少工夫。
-
·六经言道而不辨,辨自孟子始。汉儒解经而不论,论自宋儒始。宋儒尊理而不僭,僭自世儒始。
-
·举大事,动众情,必协众心而后济。不能尽协者,须以诚意格之,恳言入之。如不格不入,须委
-
·士鲜衣美食、浮谈怪说、玩日愒时,而以农工为村鄙;女傅粉簪花、冶容学态、袖手乐游,而
-
·宋儒有功于孟子,只是补出个气质之性来,省多少口吻。
-
·圣人终日信口开合,千言万语,随事问答,无一字不可为训。贤者深沉而思,稽留而应,平气而
-
·天理本自廉退,而吾又处之以疏;人欲本善夤缘,而吾又狎之以亲。小人满方寸而君子在千里
-
·无屋漏工夫,做不得宇宙事业。
-
·矩之不可以不直方也,是万物之所以曲直斜正也。是故矩无言而万物则之,无毫发违,直方故
-
·张敬伯常经山险,谓余曰:“天下事常震于始而安于习。某数过栈道,初不敢移足,今如履平地
-
·良知何处来?生于良心。良心何处来?生于天命。
-
·处毁誉要有识有量,今之学者尽有向上底,见世所誉而趋之,见世所毁而避之,只是识不定。闻
-
·圣人制规矩不制方圆,谓规矩可为方圆,方圆不能为方圆耳。
-
·圣人妙处在转移人不觉。贤者以下便露圭角,费声色做出来,只见张皇。
-
·胸中无一毫欠缺,身上无一些点染,便是羲皇以上人,即在夷狄患难中,何异玉烛春台上。
-
·余息而在沟壑,斗珠不如升糠;裸裎而卧冰雪,败絮重于绣縠。举世用人,皆珠縠之贵也,有甚
-
·忘是无心之病,助长是有心之病。心要从容自在,活泼于有无之间。
-
·诗词文赋都要有个忧君爱国之意,济人利物之心,春风舞雩之趣,达天见性之精。不为赘言,不
-
·太古之世,上下相忘,不言而信。中古上下求相孚,后世上下求相胜。上用法胜下,下用欺以避
-
·六合都是情世界,惟朝堂官府为法世界,若也只徇情,世间更无处觅公道。
-
·清无事澄,浊降则自清;礼无事复,己克则自复。去了病便是好人,去了云便是晴天。
-
·在我有余,则足以当天下之感;以不足当感,未有不困者。识有余,理感而即透;才有余,事感
-
·大凡与人情不近,即行能卓越,道之贼也。圣人之道,人情而已。
-
·把天地间真实道理作虚套子干,把世间虚套子作实事干,吁!所从来久矣。非霹雳手段,变此锢
-
·君子之于事也,行乎其所不得不行,止乎其所不得不止;于言也,语乎其所不得不语,默乎其所
-
·君子之交怕激,小人之交怕合。斯二者,祸人之国,其罪均也。
-
·权贵之门,虽系通家知己也,须见面稀、行踪少就好。尝爱唐诗有“终日帝城里,不识五侯门
-
·万物皆能昏人,是人皆有所昏。有所不见,为不见者所昏;有所见,为见者所昏。惟一无所见
-
·无损损,无益益,无通通,无塞塞,此调天地之道,理人物之宜也。然人君自奉无嫌于损损,于百
-
·扶持资质,全在学问,任是天资近圣,少此二字不得。三代而下无全才,都是负了在天底,欠了
-
·下手处是自强不息,成就处是至诚无息。
-
·或问:狂者动称古人,而行不掩言,无乃行不顾言乎?孔子奚取焉?曰:此与行不顾言者人品悬绝
-
·水静柔而动刚,金动柔而静刚,木生柔而死刚,火生刚而死柔。土有刚有柔、不刚不柔,故金木
-
·处世以讥讪为第一病痛。不善在彼,我何与焉?
-
·“忍”“激”二字,是祸福关。
-
·礼重而法轻,礼严而法恕,此二者常相权也。故礼不得不严,不严则肆而入于法;法不得不恕,
-
·听言之道,徐审为先,执不信之心与执必信之心,其失一也。惟圣人能先觉,其次莫如徐审。
-
·凡病人,面红如赭,发润如油者不治,盖萃一身之元气血脉尽于面目之上也。呜呼!人君富,四
-
·今人见前辈先达作事,不自振拔,辄生叹恨,不知渠当我时也曾叹恨人否,我当渠时能免后人叹
-
·坐于广众之中,四顾而后语,不先声,不扬声,不独声。
-
·以理言之,则当然者谓之天,命有德讨有罪,奉三尺无私是已。以命言之,则自然者谓之天,莫
-
·道义心胸发出来,自无暴戾气象,怒也怒得有礼。若说圣人不怒,圣人只是六情?
-
·事有大于劳民伤财者,虽劳民伤财亦所不顾;事有不关利国安民者,虽不劳民伤财亦不可为。
-
·学者只看得世上万事万物种种是道,此心才觉畅然。
-
·文姜与弑桓公,武后灭唐子孙,更其国庙,此二妇者,皆国贼也,而祔葬于墓,祔祭于庙,礼法安
-
·或问:孔子教人,性非所先。曰:圣人开口处都是性。
-
·断则心无累。或曰:断用在何处?曰:谋后当断,行后当断。
-
·闺门之事可传,而后知君子之家法矣。近习之人起敬,而后知君子之身法矣。其作用处,只是
-
·以时势低昂理者,众人也;以理低昂时势者,贤人也;惟理是视,无所底昂者,圣人也。
-
·古之论贤不肖者,不曰幽明则曰枉直,则知光明洞达者为贤,隐伏深险者为不肖。真率爽快者
-
·别个短长作己事,自家痛痒问他人。
-
·体解神昏,志消气沮,天下事不是这般人干底。攘臂抵掌,矢志奋心,天下事也不是这般人干底
-
·凡人为不善,其初皆不忍也,其后忍不忍半,其后忍之,其后安之,其后乐之。呜呼!至于乐为不
-
·气、习,学者之二障也。仁者与义者相非,礼者与信者相左,皆气质障也。高髻而笑低髽,长裾
-
·作一节之士,也在成章,不成章便是“苗而不秀”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