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 《史记·管晏列传第二·管仲曰[1]:》鉴赏
- 《史记·黥布列传第三十一·陈胜之起也[1],布乃见番君[2],与其众叛秦,聚兵数千人.》鉴赏
- 《史记·龟策列传第六十八·宋元王时得龟[1],亦杀而用之.》鉴赏
- 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·太史公曰[1]:吴王之王[2],由父省也[3].》鉴赏
- 《史记·外戚世家第十九·卫皇后字子夫[1],生微矣[2].》鉴赏
- 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·商事孝惠[1],高后时,商病,不治[2].》鉴赏
- 《史记·大宛列传第六十三·汉已伐宛,立昧蔡为宛王而去.》鉴赏
- 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·高帝从破布军还,病创[1],徐行至长安.》鉴赏
- 《史记·范睢相秦》鉴赏
- 《史记·孔子夹谷扬道义》鉴赏
- 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·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[1],降下霍人[2].》鉴赏
- 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·后岁馀,贾生征见.》鉴赏
- 说明
-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,互相限制.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,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.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.又虽如何虚构之境,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,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.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.
- 诗人对宇宙人生,须入乎其内,又须出乎其外.入乎其内,故能写之;出乎其外,故能观之.入乎其内,故有生气;出乎其外,故有高致.美成能入而不能出,白石以降,于此二事皆未梦见.
- 问“隔”与“不隔”之别,曰:陶、谢之诗不隔,延年则稍隔矣;东坡之诗不隔,山谷则稍隔矣.“池塘生春草”,“空梁落燕泥”等二句,妙处唯在不隔.词亦如是.即以一人一词论,如欧阳公《少年游》咏春草上半阙云:“阑干十二独凭春,晴碧远连云,二月三月,千里万里,行色苦愁人.”语语都在目前,便是不隔.至云“谢家池上,江淹浦上”,则隔矣.白石《翠楼吟》:“此地宜有词仙,拥素云黄鹤,与君游戏.玉梯凝望久,叹芳草、萋萋千里.”便是不隔.至“酒祓清愁,花消英气”,则隔矣.然南宋词虽不隔处,比之前人,自有浅深厚薄之别.
-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,无如白石.惜不于意境上用力,故觉无言外之味,弦外之响,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.
- 词人之忠实,不独对人事宜然,即对一草一木,亦须有忠实之意,否则所谓游词也.
- “明月照积雪”,“大江流日夜”,“中天悬明月”,“黄河落日圆”,此种境界,可谓千古壮观.求之于词,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,如《长相思》之“夜深千帐灯”、《如梦令》之“万帐穹庐人醉,星影摇摇欲坠”差近之.
- 东坡《水龙吟·咏杨花》,和韵而似原唱;章质夫词,原唱而似和韵.才之不可强也如是!
- 散文易学而难工,骈文难学而易工.近体诗易学而难工,古体诗难学而易工.小令易学而难工,长调难学而易工.
- “我瞻四方,蹙蹙靡所骋”,诗人之忧生也.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似之.“终日驰车走,不见所问津”,诗人之忧世也.“百草千花寒食路,香车系在谁家树”似之.
- 大家之作,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,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,其词脱口而出,无矫揉妆束之态.以其所见者真,所知者深也.诗词皆然.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,可无大误矣.
-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,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、愈变化,《水浒传》、《红楼梦》之作者是也.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,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,李后主是也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