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曲木恶绳,顽石恶攻,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。
-
·天地之于万物,因之而已,分毫不与焉。
-
·富以能施为德,贫以无求为德,贵以下人为德,贱以忘势为德。
-
·父母在难,盗能为我救之,感乎?曰:此不世之恩也,何可以弗感?设当用人之权,此人求用,可荐
-
·自有书契以来,穿凿附会、作聪明以乱真者不可胜纪。无知者借信而好古之名,以误天下后世
-
·愚不肖者不能任道,亦不能贼道,贼道全是贤智。后世无识之人不察道之本然面目,示天下以
-
·春秋人计可否,畏礼义,惜体面。战国人只是计利害,机械变诈,苟谋成计得,顾甚体面,说甚羞
-
·一日与友人论身修道理,友人曰:“吾老矣。”某曰:“公无自弃,平日为恶,即属纩时干一好
-
·用三代以前见识而不迂,就三代以后家数而不俗,可以当国矣。
-
·迂儒识见看得二帝三王事功只似阳春雨露,妪煦可人,再无一些冷落严肃之气。便是慈母也有
-
·理会得“简”之一字,自家身心、天地万物、天下万事尽之矣。一粒金丹不载多药,一分银魂
-
·积威与积恩二者皆祸也。积威之祸可救,积恩之祸难救。积威之后,宽一分则安,恩一分则悦
-
·上等手段用贼,其次拿贼,其次躲着贼走。
-
·余二十年前曾有心迹双清之志,十年来有四语云:行欲清,名欲浊。道欲进,身欲退。利欲后,
-
·“暮夜无知”,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。人之罪莫大于欺,欺者,利其无知也。大奸大盗,皆自无
-
·愈上则愈聋瞽,其壅蔽者众也。愈下则愈聪明,其见闻者真也。故论见闻,则君之知不如相,相
-
·古者国不易君,家不易大夫,故其治因民宜俗,立纲陈纪。百姓与己相安,然后从容渐渍,日新
-
·人流品格以君子小人定之大率有九等:有君子中君子,才全德备,无往不宜者也。有君子,优于
-
·御众之道,赏罚其小者,赏罚小,则大者劝惩。甚者,赏罚甚者,费省而人不惊。明者,人所共知
-
·圣人只有一种才,千通万贯,随事合宜。譬如富贵,只积一种钱,贸易百货都得。众人之才如货
-
·治乱系所用事。天下国家,君子用事则治,小人用事则乱。一身,德性用事则治,气习用事则乱
-
·精存则生神,精散则生形。太乙者,天地之神也;万物者,天地之形也。太乙不尽而天地存,万
-
·吾辈终日念头离不了四个字,曰“得失毁誉”。其为善也,先动个得与誉底念头;其不敢为恶
-
·圣人之道本不拂人,然亦不求可人。人情原无限量,务可人不惟不是,亦自不能,故君子只务可
-
·厕牏之中可以迎宾客,床第之内可以交神明,必如此而后谓之不苟。
-
·猥繁拂逆生厌恶心,奋宁耐之力;柔艳芳浓生沾惹心,奋跳脱之力;推挽冲突生随逐心,奋执
-
·实言、实行、实心,无不孚人之理。
-
·圣人妙处在转移人不觉。贤者以下便露圭角,费声色做出来,只见张皇。
-
·人生得有余气,便有受用处。言尽口说,事尽意做,此是薄命子。
-
·山峙川流、鸟啼花落、风清月白,自是各适其天,各得其分。我亦然,彼此无干涉也。才生系
-
·事物之理有定,而人情意见千岐万径。君得其定者而行之,即行迹可疑,心事难白,亦付之无可
-
·僧道、宦官、乞丐,未有不许其为圣贤者,我儒衣儒冠且不类儒,彼顾得以嗤之,奈何以为异类
-
·有道之言,得之心悟;有德之言,得之躬行。有道之言弘畅,有德之言亲切。有道之言如游万
-
·圣贤用刚只够济那一件事便了,用明只够得那件情便了,分外不剩分毫。所以做事无痕迹,甚
-
·任难任之事,要有力而无气;处难处之人,要有知而无言。
-
·心要常操,身要常劳。心愈操愈精明,身愈劳愈强健。但自不可过耳。
-
·絜矩是强恕事,圣人不絜矩。他这一副心肠原与天下打成一片,那个是矩?那个是絜?
-
·容貌要沉雅自然,只有一些肤浅之色、作为之状,便是屋漏少工夫。
-
·挞人者梃也,而受挞者不怨梃;杀人者刃也,而受杀者不怨刃。
-
·千日集义,禁不得一刻不慊于心,是以君子瞬存息养,无一刻不在道义上。其防不义也,如千金
-
·所贵乎刚者,贵其能胜己也,非以其能胜人也。子路不胜其好勇之私,是为勇字所伏,终不成个
-
·水能实虚,火能虚实。
-
·气盛便没涵养。
-
·身要严重,意要安定,色要温雅,气要和平,语要简切,心要慈祥,志要果毅,机要缜密。
-
·智者不与命斗,不与法斗,不与理斗,不与势斗。
-
·后世无人才,病本只是学政不修,而今把作万分不急之务,才振举这个题目,便笑倒人。官之无
-
·“中”之一字,是无天于上,无地于下,无东西南北于四方。此是南面独尊道中底天子,仁义礼
-
·齐,以刀切物,使参差者就于一致也。家人恩胜之地,情多而义少,私易而公难,若人人遂其欲,
-
·古之为人上者,不虐人以示威,而道法自可畏也;不卑人以示尊,而德容自可敬也。脱势分于
-
·善之当为,如饮食衣服然,乃吾人日用常行事也。人未闻有以祸福废衣食者,而为善则以祸福
-
·造化之精,性天之妙,惟静观者知之,惟静养者契之,难于纷扰者道。故止水见星月,才动便光
-
·今之用人,只怕无去处,不知其病根在来处。今之理财,只怕无来处,不知其病根在去处。
-
·夭乔之物利于水泽,土燥烈,天旱干,固枯槁矣。然沃以卤水则黄,沃以油浆则病,沃以沸汤则
-
·世道、人心、民生、国计,此是士君子四大责任。这里都有经略,都能张主,此是士君子四大
-
·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,事有不测,时有不给,常有余于期限之内,有多少受用处。
-
·以时势低昂理者,众人也;以理低昂时势者,贤人也;惟理是视,无所底昂者,圣人也。
-
·观七十二候者,谓物知时,非也,乃时变物耳。
-
·吾初念只怕天知,久久来不怕天知,又久久来只求天知,但未到那何必天知地步耳。
-
·无治人则良法美意反以殃民,有治人则弊习陋规皆成善政。故有文武之政,须待文武之君臣。
-
·或问:“虚灵”二字如何分别?曰:惟虚故灵。顽金无声,铸为钟磬则有声;钟磬有声,实之以
-
·既有个阴气,必有聚结,故为月。既有个阳气,必有精华,故为日。晦是月之体,本是纯阴无光
-
·人一生不闻道,真是可怜。
-
·无欲底有,无私底难。二氏能无情欲而不能无私。无私无欲,正三教之所分也。此中最要留心
-
·不难天下相忘,只怕一人窃笑。夫举世之不闻道也久矣,而闻道者未必无人。苟为闻道者所知
-
·恒言“疏懒勤谨”,此四字每相因。懒生疏,谨自勤。圣贤之身岂生而恶逸好劳哉?知天下皆
-
·一呼吸间,四肢百骸无所不到;一痛痒间,手足心知无所不通,一身之故也。无论人生,即偶,
-
·不齐,天之道也,数之自然也。故万物生于不齐而死于齐。而世之任情厌事者乃欲一切齐之,
-
·中高第,做美官,欲得愿足,这不是了却一生事。只是作人不端,或无过可称而分毫无补于世,
-
·里面五分,外面只发得五分,多一厘不得。里面十分,外面只发得十分,少一厘不得。诚之不可
-
·“本分”二字,妙不容言。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。知本分则千态万状一毫加损不得。圣王
-
·古人之宽大,非直为道理当如此,然煞有受用处。弘器度以养德也,省怨怒以养气也,绝仇雠以
-
·小家学问不可以语广大,溷障学问不可以语易简。
-
·天下事皆实理所为,未有无实理而有事物者也。幻家者流无实用而以形惑人。呜呼!不窥其实
-
·生知之圣人不长进。
-
·人不难于违众,而难于违己。能违己矣,违众何难?
-
·昧者知其一不知其二,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,故于事鲜克有济。惟智者能柔能刚,能圆能
-
·参赞化育底圣人,虽在人类中,其实是个活天,吾尝谓之人天。
-
·是众人即当取其偏长,是贤者则当望以中道。
-
·世人相与,非面上则口中也。人之心固不能掩于面与口,而不可测者,则不尽于面与口也。故
-
·三公示无私也,三孤示无党也,九卿示无隐也。事无私曲,心无闭藏,何隐之有?呜呼!顾名思义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