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射之不中也,弓无罪,矢无罪,鹄无罪。书之弗工也,笔无罪,墨无罪,纸无罪。
-
·道眼在是非上见,情眼在爱憎上见。物眼无别白,浑沌而已。
-
·世人贱老而圣王尊之,世人弃愚而君子取之,世人耻贫而高士清之,世人厌淡而智者味之,世人
-
·心要实又要虚,无物之谓虚,无妄之谓实,惟虚故实,惟实故虚。心要小又要大,大其心能体天
-
·评品古人,必需胸中有段道理,如权平衡直,然后能称轻重。若执偏见曲说,昧于时不知其势,
-
·公论,非众口一词之谓也。满朝皆非而一人是,则公论在一人。
-
·矩之不可以不直方也,是万物之所以曲直斜正也。是故矩无言而万物则之,无毫发违,直方故
-
·断则心无累。或曰:断用在何处?曰:谋后当断,行后当断。
-
·喜奉承是个愚障,彼之甘言卑辞、隆礼过情,冀得其所欲而免其可罪也。而我喜之、感之,遂
-
·圣人于万事也,以无定体为定体,以无定用为定用,以无定见为定见,以无定守为定守。贤人有
-
·或问敬之道。曰:外面整齐严肃,内面齐庄中正,是静时涵养底敬。读书则心在于所读,治事则
-
·天下万事万物皆要求个实用,实用者与吾身心关损益者也。凡一切不急之物,供耳目之玩好,
-
·平生所为,使怨我者得以指摘,爱我者不能掩护,此省身之大惧也,士君子慎之。故我无过而谤
-
·身要严重,意要安定,色要温雅,气要和平,语要简切,心要慈祥,志要果毅,机要缜密。
-
·听讼者要如天平,未称物先须是对针,则称物不爽。听讼之时心不虚平,色态才有所著,中证便
-
·攻己恶者,顾不得攻人之恶。若哓哓尔雌黄人,定是自治疏底。
-
·坏世教者,不是宦官宫妾,不是农工商贾,不是衙门市井,不是夷狄。
-
·事前忍易,正事忍难;正事悔易,事后悔难。
-
·以粗疏心看古人亲切之语,以烦躁心看古人静深之语,以浮泛心看古人玄细之语,以浅狭心看
-
·终日不歇口,无一句可议之言,高于缄默者百倍矣。
-
·弘毅,坤道也。《易》曰:“含弘光大。”言弘也。“利永贞”,言毅也。不毅不弘,何以载物?
-
·无过之外更无圣人,无病之外更无好人。贤智者于无过之外求奇,此道之贼也。
-
·习威仪容止,甚不打紧,必须是瑟僴中发出来,才是盛德光辉。那个不严厉,不放肆?庄重不为
-
·今人苦不肯谦,只要拿得架子定,以为存体。夫子告子张从政,以无小大、无众寡、无敢慢为
-
·终身不照镜,终身不认得自家。乍照镜,犹疑我是别人。常磨常照,才认得本来面目。故君子
-
·气、习,学者之二障也。仁者与义者相非,礼者与信者相左,皆气质障也。高髻而笑低髽,长裾
-
·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,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。
-
·有在天之天,有在人之天。有在天之先天,太极是已;有在天之后天,阴阳五行是已;有在人
-
·孝子侍亲不可有沉静态,不可有庄肃态,不可有枯淡态,不可有豪雄态,不可有劳倦态,不可有
-
·参苓归芪,本益人也,而与身无当,反以益病。亲厚恳切,本爱人也,而与人无当,反以速祸。故
-
·三皇是道德世界,五帝是仁义世界,三王是礼义世界,春秋是威力世界,战国是智巧世界,汉以
-
·凡处人,系确然之名分,便小有谦下不妨。得为而为之,虽无暂辱,必有后忧。即不论利害,论
-
·毁我之言可闻,毁我之人不必问也。使我有此事也,彼虽不言,必有言之者。我闻而改之,是又
-
·过责望人,亡身之念也。君子相与,要两有退心,不可两有进心。自反者,退心也。故刚两进则
-
·不为外撼,不以物移,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。彼悦之则悦,怒之则怒,浅衷狭量,粗心浮气,妇
-
·或问修己之道,曰:无“鲜克有终”。问治人之道,曰:“无忿疾于顽”。
-
·目不容一尘,齿不容一芥,非我固有也。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,却自容得?
-
·未有甘心快意而不殃身者,惟理义之悦我心,却步步是安乐境。
-
·上智不悔,详于事先也;下愚不悔,迷于事后也。惟君子多悔,虽然,悔人事不悔天命,悔我不
-
·大车满载,蚊蚋千万集焉,其去其来,无加于重轻也。
-
·迷莫迷于明知,愚莫愚于用智,辱莫辱于求荣,小莫小于好大。
-
·古之人勤励,今之人惰慢。勤励故精明而德日修,惰慢故昏蔽而欲日肆,是以圣人贵“忧勤惕
-
·悟者吾心也,能见吾心便是真悟。
-
·四时之气先感万物而万物应,所以应者何也?天地万物一气也。故春感而粪壤气升,雨感而础
-
·道义心胸发出来,自无暴戾气象,怒也怒得有礼。若说圣人不怒,圣人只是六情?
-
·虞廷不专言性善,曰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”。或曰:人心非性。曰:非性可矣,亦是阴阳五行
-
·“中”之一字,是无天于上,无地于下,无东西南北于四方。此是南面独尊道中底天子,仁义礼
-
·凡酌量天下大事,全要个融通周密、忧深虑远。营室者之正方面也,远视近视,曰有近视正而
-
·山西臬司书斋,余新置一榻,铭于其上。左曰:尔酣余梦,得无有宵征露宿者乎?尔炙重衾,得无
-
·称人以颜子,无不悦者,忘其贫贱而夭。称人以桀、纣、盗跖,无不怒者,忘其富贵而寿。好善
-
·地以一气嘘万物而使之生,而物之受其气者,早暮不同,则物之性殊也,气无早暮;夭乔不同,
-
·太和在我,则天地在我,何动不臧,何往不得?
-
·吾辈所欠只是涵养不纯不定,故言则矢口所发,不当事,不循物,不宜人;事则恣意所行,或太
-
·六合都是情世界,惟朝堂官府为法世界,若也只徇情,世间更无处觅公道。
-
·外勍敌五:声色、货利、名位、患难、晏安。内勍敌五:恶怒、喜好、牵缠、褊急、积惯。士
-
·圣人一无所昏。
-
·理圣人之口易,理众人之口难。圣人之口易为众人,众人之口难为圣人。岂直当时之毁誉,即
-
·当事者若执一簿书,寻故事,循弊规,只用积年书手也得。
-
·圣贤学问是一套,行王道必本天德。后世学问是两截,不修己,只管治人。
-
·受不得诬谤,只是无识度。除了当罪临刑,不得含冤而死,须是辨明。若诬蔑名行,闲言长语,
-
·不怕来浓艳,只怕去沾恋。
-
·古称君门远于万里,谓情隔也。岂惟君门?父子殊心,一堂远于万里;兄弟离情,一门远于万里
-
·为政以徇私、弭谤、违道、干誉为第一耻,为人上者自有应行道理,合则行,不合则去。若委
-
·“尧舜事功,孔孟学术”,此八字是君子终身急务。或问:尧舜事功,孔孟学术,何处下手?曰:
-
·物欲从气质来,只变化了气质,更说甚物欲。
-
·藏莫大之害而以小利中其意,藏莫大之利而以小害疑其心,此愚者之所必堕而智者之所独觉也
-
·面色不浮,眼光不乱,便知胸中静定,非久养不能。《礼》曰:“俨若思,安定辞。”善形容有
-
·簿书所以防奸也,簿书愈多而奸愈黠,何也?千册万簿,何官经眼?不过为左右开打点之门,广刁
-
·曲木恶绳,顽石恶攻,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。
-
·世之人,闻称人之善辄有妒心,闻称人之恶辄有喜心,此天理忘而人欲肆者也。孔子所恶,恶称
-
·瓦砾在道,过者皆弗见也,裹之以纸,人必拾之矣。十袭而椟之,人必盗之矣。故藏之,人思亡
-
·驼负百钧,蚁负一粒,各尽其力也。象饮数石,鼷饮一勺,各充其量也。君子之用人,不必其效
-
·得人不敢不然之情易,得人自然之情难。秦、汉而后皆得人不敢不然之情者也。
-
·名分者,天下之所共守者也。名分不立,则朝廷之纪纲不尊而法令不行。圣人以名分行道,曲
-
·欲为便为,空言何益?不为便不为,空言何益?
-
·此心要常适,虽是忧勤惕厉中,困穷抑郁际,也要有这般胸次。
-
·世间好底分数休占多了,我这里消受几何,其余分数任世间人占去。
-
·庙堂之上聚议者,其虚文也。当路者持不虚之成心,循不可废之故事,特借群在以示公耳。是
-
·道理书尽读,事务书多读,文章书少读,闲杂书休读,邪妄书焚之可也。
-
·鬼神无声无臭,而有声有臭者乃无声无臭之散殊也。故先王以声臭为感格鬼神之妙机。周人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