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召政《书如佳酒不宜甜——序《何春祥书画集》》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0-09-28 11:46:46

书如佳酒不宜甜

——序《何春祥书画集》

拿到《何春祥书画集》的样书,着实让我吃了一惊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何春祥先生的近照,银须飘然仙风道骨,一看便以为是友麋鹿而餐烟霞的氍毹老人。其实,春祥先生才六十八岁,用今天的标准来看,尚是壮年,何况春祥先生是军人出身,理当归入“醉里挑灯看剑”的角色中去。但他偏爱翰墨,究其因,乃是他受到了童年时代的书法启蒙老师“三先生”的影响。这三先生与他住一个村子,且住在隔壁。蓄着长须,穿着长衫,常常一手托着水烟袋,一手拿着线装书。这副样子,在六十多年前的乡下,自然会受到村子里众人的尊敬,于是也就给春祥先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,等到自己步入耳顺之年后,也想同三先生那样当一个有点文艺气质的乡村尊者。由此可见,远在童年,春祥先生就在三先生那里获得了知情达理的正能量。

这第一段的文字算是闲笔,但闲笔不闲。用我的阅历作一个大胆的判断,春祥先生这一生走过的道路与追求的事业,恐怕已经超过三先生了。

春祥先生行伍出身,从战士当到正师职领导。退休之后,再把童年的爱好捡回来,翰光墨趣,或书或画。画则花鸟,书则行隶,兴之所到,兼及其他。其怡然自乐的心态,倒真有点“雨中黄叶树,灯下白头人”的孤寂与隽永了。

从这本书画集的编排来看,春祥先生颇费心思,开篇目录之前,先列一副对联“知而不博,闻道在先”,这很值得玩味,“知而不博”是谦逊,“闻道在先”是原则。孔子言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,这是儒家襟抱,书此联者是欣赏这种襟抱的;而本集的结尾,列于后记之后,又是一联“仰天气浩荡,省身心坦然”,这副联同样来自儒家的修身原则:孔子的“三省吾身”,孟子的“养吾浩然之气”,都是后世文人仰之弥高的大境界。春祥先生过惯了军旅生活,但做人务求慎独,一点也不敢马虎。

这本《何春祥书画集》编得很规矩,前编为画,分直幅、條屏、横幅、扇面、素描五个部分;后编为书,分扇面、直幅、條幅、條屏、对联、横幅、横披、手卷、榜书、临摹十个部分。可以看出,这种分类是依据样式而非内容。他的画小品居多,而书法除抄写自作诗外,也写了不少古人诗词与格言。我猜想春祥先生这样编排的理由,乃是并不想将这本书画集当成什么宝典,而是老老实实向亲朋好友交一份习字习画的答卷。

通过询问得知,春祥先生习字习画多年,只举办过一次小型展览,他也不擅在书画界到处走动,只是自娱自乐,自我追求。他谦称自己的书画“充其量算是一个老干部写字、学画。”这让我感动。他不膨胀自己、安守本分,这是洞穿世事、甘于澹泊的人生态度。

但春祥先生在书画怡情的追求中,毕竟还有一种别人无法揣度的快乐,这就是他的夫人王凤君女士与他一样陶醉于绘事。这也是她退休后找到的乐趣。用春祥先生的话说:“老伴画工笔画,很有灵感!”夫唱妇随,游于艺苑,心灵静恬,乐莫大焉!庄子说“相濡以沫,莫若相忘于江湖”,用于何春祥、王凤君夫妇,或可以改为“相濡以沫,莫若相亲于艺事”。仅此一点,我敢断言,何先生的幸福,是远大于他当年的偶像三先生的。

最后抄春祥先生书写的一副联作为本文的结尾:


字到老来唯余辣

书如佳酒不宜甜


这是春祥先生的追求,我亦借此警醒自己。

2013年12月26日夜于闲庐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熊召政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