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兵车行》题解,译文,注释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2-03-27 19:26:59

兵车行

【题解】

行,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。这首诗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。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,有两种说法。一说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,而作于天宝中年。因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。另一说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(公元751年)对南诏的用兵,此时杨国忠专权,谎报军情,弄得民怨沸腾,而上述两种说法均可通。

这首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,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。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,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,如风至潮来,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。通过问答,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奔涌而发,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,使诗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。

【原文】

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①。

耶娘妻子②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。

牵衣顿足拦道哭,哭声直上干云霄③。

道旁过者问行人,行人但云点行频④。

或从十五北防河,便至四十西营田⑤。

去时里正与裹头,归来头白还戍边⑥。

边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。

君不闻,汉家山东二百州,千村万落生荆杞⑦。

纵有健妇把锄犁,禾生陇亩无东西。

况复秦兵耐苦战⑧,被驱不异犬与鸡。

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申恨⑨?

且如今年冬,未休关西卒。

县官急索租,租税从何出?

信知生男恶,反是生女好。

生女犹得嫁比邻,生男埋没随百草。

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

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啾啾⑩。

【注释】

①“车辚辚”二句:辚(lín)辚:车行走时的声音。萧萧:马嘶叫声。行人:从军出征的人。

②耶娘妻子:父亲、母亲、妻子、儿女的并称。耶:同“爷”,父亲。

③干(gān):冲。

④“道旁”二句:过者:路过的人。这里指诗人自己。点行频:按名册点名征兵频繁。点行: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。

⑤或从十五北防河: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去防河。唐玄宗时,吐蕃常于秋季入侵,抢掠百姓的收获。为抵御侵扰,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(今甘肃河西走廊)一带,叫“防秋”或“防河”。营田:即屯田。戍守边疆的士卒,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,称为营田。

⑥里正:即里长。唐制凡百户为一里,置里正一人管理。与裹头:给他裹头巾。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齐,因年纪小,自己还裹不好头巾,所以里正帮他裹头。戍边:守卫边疆。

⑦千村万落生荆杞: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。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。荆杞:荆棘和枸杞,泛指野生灌木。

⑧陇亩:田地。陇:同“垄”。况复:更何况。秦兵:关中兵,即这次出征的士兵。

⑨长者:对老年人的尊称。这里是说话者对杜甫的称呼。役夫敢申恨: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?役夫:应官府兵役的人,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。敢:副词,用于反问,这里是“岂敢”的意思。申恨:诉说怨恨。

⑩烦冤:不满、愤懑。啾啾:象声词,形容凄厉的叫声。

【译文】

道路上,车轮滚滚,尘土飞扬,迫不及待的战马萧萧嘶鸣,从军出征的人各自把弓箭佩挂在腰间。

父母和妻儿纷纷奔跑着来相送,行军人马一路扬起的尘土弥漫整个天空,以致于看不见咸阳桥在哪里。

送行的亲人们个个牵着征人的衣领、拉着手臂追赶着,阻拦着前行的道路顿足痛哭,那凄凄怨怨的哭声直冲九天云霄。

见到这样的场景,我忍不住走上前去询问从军的人,他们只回答说,官府按名册征兵实在是太频繁。有的人十五岁时就被征到西北方去驻防戍守,即便是到了四十岁也不让回家,还要被派到河西一带去种地耕田。应征入伍临走时还是青春少年,得由里长替他们缠头巾,等不打仗归来时头发已经斑白如霜,却还要被派去戍守边疆。戍守边疆的战士已经血流成河,染红了海水,可皇上扩张边疆领土的念头还是没有穷尽。难道你没听说,华山东边二百里州,千村万寨都是灌木丛生、田地荒芜。即使那里有健壮的妇人手执犁锄去耕种,也是因为管理不好,而造成田地里的庄稼东倒西歪没有收成。更何况是这些出征的关中兵,即使再能吃苦耐鏖战,战场之上、军营之中也都是被人驱遣得跟鸡狗没什么两样。

这位老者您虽然问了这么多,可我又怎敢诉说苦怨?姑且说今年冬天,征兵前往函谷关以西打仗的事还没有结束,征兵也从未停止过。县官早早就开始向百姓索要租税,家无壮男儿耕种,这租税从哪里出?如今,百姓都确信生男儿是坏事,反倒不如生女儿好。生了女儿还能得以嫁到街坊四邻处,保全性命,而生了儿子就只能应征戍边白白送死,惨死在异域他乡,随便埋没在荒郊野草之中。难道你没看见,在那青海的边疆上,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遍野,无人给收起掩埋。那里的新鬼含冤愤懑,旧鬼痛哭连天,尤其是到了阴天风起、湿冷雨落的时候,更是凄惨哀号,啾啾的哭喊声漫天回荡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杜甫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