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《戊申岁六月中遇火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2-03-29 11:32:07

戊申岁六月中遇火

【原文】

草庐寄[1]穷巷,甘以辞华轩[2]。正夏长风急,林室顿烧燔[3]。一宅无遗宇,舫舟荫门前。迢迢[4]新秋[5]夕,亭亭月将圆。果菜始复生,惊鸟尚未还。中宵伫[6]遥念,一盼周九天[7]。总发[8]抱孤念[9],奄[10]出四十年。形迹凭化往,灵府[11]长独闲。贞刚自有质,玉石乃非坚。仰想东户[12]时,馀粮宿中田。鼓腹无所思,朝起暮归眠。既已不遇兹,且遂灌我园。

【注释】

[1]寄:寄居。

[2]华轩:华美的车子,此处代指高官厚禄。

[3]燔(fán):炙,烧。

[4]迢迢:高远的样子。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。《古诗十九首》: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”

[5]新秋:初秋。

[6]伫:久立。

[7]九天:这里指整个天地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指九天以为正兮,夫惟灵修之故也。”

[8]总发:即“总角”,指童年时代。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”

[9]孤念:操守谨严,不肯同流合污。

[10]奄:忽然。

[11]灵府:心。

[12]东户:东户季子,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君主。

【译文】

寄居于偏僻巷子的草庐之中,我心甘情愿地辞去了高官厚禄。时值盛夏,长风猛烈,林中居室顿时被火包围。一处居所被烧得片瓦不存,于是移居舟中,停泊门前。高远漫长的初秋之夜,明月也因之高远,将圆未圆。水果蔬菜开始重新生长,受到惊吓的飞鸟还没有回来。夜半不能入睡,站起身来遐想远方,思绪遍历九天之遥。幼年时孤僻耿直,保持这样的性情不知不觉已有四十余年。容颜任凭造化处置,而心灵长久独自地享受着这份闲暇。贞洁刚强是我的本质,相形之下玉石也算不得坚忍。想当年东户季子的时代,余粮就放在田地的边上。吃饱后漫无目的地游览,早起晚归地劳作,睡得很香。既然已经不能遇到这种平安的世道,还是浇灌我的菜园吧。

【赏析】

由题目可知,本诗作于戊申年,即公元408年,时年陶渊明四十四岁,已彻底归隐两年。也就是说,作者过上了自由自在但没有物质保障的生活。由于住宅失火,本不富裕的陶渊明家雪上加霜。一家人的穷窘可想而知。

但是,作者似乎以超然的姿态面对着命运的这次捉弄。

作者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心志是高洁的。“草庐寄穷巷,甘以辞华轩”,实际上客观来讲,辞官隐居倒不是因为官小,主要是在陶渊明看来,时局世风俱下,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。如果社会风气面貌一新,则“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”,就是当个驾车的他也乐意。而此时是乱世,陶渊明恪守孔子的遗训,只能独善其身了。

时值盛夏,房子陷于火灾。诗中没有交代起火的原因,只说“正夏长风急”,着火的原因大概是自然灾害。不管怎么说,原来的居所被烧得片瓦不存,只能移居舟中,停泊门前。舟船成了临时的住所。

作者由情入景,写道:“迢迢新秋夕,亭亭月将圆。”高远漫长的初秋之夜,明月也因之高远,将圆未圆。“迢迢”二字,形容高远,说明此刻作者正仰望天空,并因而浮想联翩。

“果菜始复生,惊鸟尚未还”,火灾之后,园圃里的果菜又活了过来,而受惊的鸟儿还没有回来。

“中宵伫遥念,一盼周九天”,陶渊明曾写过“怀役不遑寐,中宵尚孤征”的句子,放在这里代替这两句也完全能讲得通。这里“中宵”和重重心事放在一起,有种“思绪万千忆往事,一夜梦中游天涯”的意味。

作者转而追忆过去,“总发抱孤介,奄出四十年”。幼年时孤僻耿直,保持这样的性情不知不觉已有四十余年。此刻的作者,在自己的心中是庄严的,因为他对得起自己这四十多年的付出。

“形迹凭化往,灵府长独闲”,这句话不免有些夸张,但这确实是作者追寻的目标。心动是容易的,但心静很困难,所以苏轼几度被贬谪后的“漏断人初静”“有约不来过夜半,闲敲棋子落灯花”的境界才尤为难得。而此处,作者的“灵府长独闲”,让笔者再度感到“秉德无私,参天地兮”(《楚辞·九章》)的境界。

“贞刚自有质,玉石乃非坚”,贞洁刚强是我的本质,相形之下玉石也算不得坚忍。魏晋时期,门阀为评判一个人的第一要素,而作者出身寒门,难得他并不自轻自贱,妄自菲薄,而是有强烈的自我判定和自尊自重。

“仰想东户时,馀粮宿中田。鼓腹无所思,朝起暮归眠。既已不遇兹,且遂灌我园。”想当年东户季子的时代,余粮就放在田地的边上。吃饱后漫无目的地游览,早起晚归地劳作,睡得很香。既然已经不能遇到这种平安的世道,姑且还是浇灌我的菜园吧。某种意义下,这意味着作者回归到现实中。

先写了自己归隐的大背景,继而是失火这堪称劫难的重大事故,再写到一家人相濡以沫寄居船上,开始了深沉的追思,最后作者回到了现实当中,准备重新找好房子后,一心一意地务农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陶渊明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