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寄调筝人(三首)》赏析与注释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1-04-24 17:32:43

寄调筝人(三首)

(一)

禅心一任蛾眉[1]妒,佛说原来怨是亲。[2]

雨笠烟蓑[3]归去也,与人无爱亦无嗔[4]!

题解

这组诗作于1909年上半年。初刊于1910年12月《南社》第三集。另见于1912年4月19日《太平洋报》的附张《太平洋文艺集》所载高天梅《愿无尽庐诗话》,第一首题作《西京步枫子韵》,第二首题为《失题》,第三首题为《水户观梅有寄》。按:据柳亚子、柳无忌所考,“枫子”疑是调筝人(百助)的别名。(参看《苏曼殊〈断鸿零雁记〉之研究》《苏曼殊及其友人》)。

关于这组诗,前人评价甚多,兹撮其要而录之,以备参酌。鲁迅认为:“《寄调筝人》系曼殊自作的颓废性的三首七绝。”(《鲁迅全集·坟·杂记》注释)杨熊烈在《苏曼殊传》中说,诗中看出了“出家人本来的面目”。

任访秋在《苏曼殊论》中说:“青年时期,他曾遇到一些妙龄女子,对她无限钟情,如调筝人以及雪鸿等。他对她们的青睐,不能不为所动。但根据他的初衷,已不可能接受她们的爱情,因而在思想感情上,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和痛苦。而这矛盾和痛苦,正是他那缠绵悱恻,幽怨哀婉的诗篇产生的根源。在他的这类杂篇中,往往表现出当爱情在自己心潮里泛起波澜时,总是用佛法作为解除个人痛苦与矛盾的手段。即如《寄调筝人》。”

田汉在《苏曼殊与可怜的侣离雁》中说:“读来读去,仿佛雨意满窗,骚魂满座。因忆‘可怜的侣离雁’的《无言之曲》的中间,有一篇《一都冷雨》诗曰:‘……愁根无觅处,愁思向谁语,既与人无爱无嗔,又何事伤心如许?'……与曼殊大师《调筝人》中绝句所云……又何其相类,岂必同是他们绝代愁人,才能同作这样绝代伤心的愁句吗?”

熊润桐在《苏曼殊及其〈燕子龛诗〉》中也说:“他的‘雨笠烟蓑归去也,与人无爱亦无嗔’句,和法国魏尔论的《无言之曲》中间那篇《一都冷雨》的卒章,‘既与人无爱无嗔,又何事伤心如许’句,同是一伤心人语,但是,佛心既然是多情的,为什么又会无爱、无嗔的呢?唉!这不过是纳兰性德所谓:‘人到多情情转薄’罢了!怨哟,亲哟,爱哟,嗔哟,怨即是亲,嗔即是爱,离言说相,离名说相,此中三昧,非绝代情人如曼殊者,断不能够体认得到哩!”

按:作为“大有情人”的曼殊,在诗中却屡出“绝情之语”,归其因,就在于他虽在理智上极力规避着爱情的归宿,但在感情上,却无法抵御爱情的诱惑。于是,青楼北里,便成了曼殊的寄身之地。他觉得这里的氛围,与自己的心境颇为谐调——只有在这里,才可以摘下虚矫的人格面具,使疲惫的神经松弛下来,使压抑的心灵在肆无忌惮的谈笑中得到释放。以故,曼殊虽然耽迷风月场,像挥霍金钱那样挥霍着自己的青春,但他绝非庸俗的狎客。据知情者说,曼殊对他所召之花,往往瞪目凝视,默无一语。若有校书自道身世之苦,即倾囊相助,虽千金不吝。而他本人,则颓然兀坐斗室,饥则饮清水、食蒸粟而已。明乎此,或许有助于我们解会曼殊何以如此“绝情”。

注释

[1]蛾眉——古人以眉象细而弯为美,故常以“蛾眉”喻女子之美貌。此指调筝人百助眉史。

[2]佛说原来怨是亲——语出《大集经》:“于怨亲中,平等无二。”又《智度论》:“慈心转广,怨亲同等。”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佛教慈悲,怨亲平等。” 《八大人觉经》:“等念怨亲。” 意谓怨与亲略无差别。

[3]雨笠烟蓑——语本张志和《渔歌子》: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此处反用其意。

[4]嗔——责怪。

(二)

生憎[1]花发柳含烟,东海飘零二十年。[2]

忏尽情禅空色相,[3]琵琶湖畔枕经[4]眠。

题解

此诗《太平洋文艺集》题作《失题》。杨德邻在《锦笈珠囊笔记》中评论道:“忤尽情禅,空诸色相,与一切众生,同登净土矣。”柳亚子于1949年3月6日,赠诗给曼殊的“私淑弟子”匡亚明,内云:“地覆天翻百伐余,乡音入耳故徐徐;说对匡鼎君无愧,同向禅前话曼殊。”原注:“亚明为余诵‘生憎花发柳含烟,江(东)海飘零二十年;忏尽情丝(禅)空色相,琵琶湖畔枕经眠’句,恍见故人风致。正如昔贤所云:‘不意永嘉之世,复闻正始之音’者是也。况在百战之余,尤为难得。”(参看郑逸梅《南社丛谈》)

注释

[1]生憎——极为厌恶。按:值此“花发柳含烟”之际,最易撩拨人的情思,增添烦恼,故云“生憎”。

[2]东海飘零二十年——指自己前后去日本往返共20年。按:曼殊自6岁(1889年)由嫡母黄氏携归广东中山县白沥港村,至1898年跟随表兄林紫垣至日本横滨,1899年初返回广州;不久又东渡日本横滨,1903年返沪;1906年东渡东京,旋即返沪;1907年东渡东京,下半年又复返沪;1908年东渡东京,下半年又复返沪;1909年东渡东京,下半年又返沪。前后20年,经常往返于日本与中国之间。东海,原指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海域,这里因日本在我国的东方,故称。

[3]忏尽——忏,佛教用语,梵文(忏摩),意思是忏悔,即对人表露自己的过错,冀求容忍宽恕,后来成为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。情禅——佛教修行,要求静坐敛心,专注一境,摒除一切杂念,谓之参禅。情禅指在参禅过程中受到情爱欲念的干扰。空色相——看破色相。空,作动词用,看破。色相,佛教用语,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和外貌。《华严经》:“无边色相,圆满光明。”《楞严经》:“离诸色相,无分性别。”后指女色。此句意谓要彻底摒除情爱的干扰,潜心参禅。

[4]琵琶湖——在日本西京滋贺县中部地区,为日本第一大湖。1913年12月,曼殊自日本驰函叶楚伧道:“西京琵琶湖……是间为三山最胜处。” 枕经——以经书(佛经)为枕,表示专心修行为僧。

(三)

偷尝天女唇中露,[1]几度临风拭泪痕。

日日思卿令人老,[2]孤窗无那[3]正黄昏。

注释

[1]偷尝天女唇中露——高旭《愿无尽庐诗话》注:“此译摆伦(即拜伦)句。”指与调筝人接吻。原译句为:“朱唇一相就,汋液皆芬香;相就不几时,何如此意长?”

[2]日日思卿令人老——语出《古诗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“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”李之仪《卜算子》:“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。”卿,指调筝人。一作“君”。

[3]无那—— 无奈。那,“奈何”之合音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苏曼殊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