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时中《端正好上高监司》诗词原文、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0-08-28 19:55:58

端正好上高监司

刘时中

【叨叨令】有钱的贩米谷、置田庄、添生放,无钱的少过活、分骨肉、无承望;有钱的纳庞妾、买人口、偏兴旺,无钱的受饥馁、填沟壑、遭灾障。小民好苦也么哥,小民好苦也么歌,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 [1]

【滚绣球】且说一季中事例钱,开作时各自与,库子每随高低预先除去,军百户十锭无虚。攒司五五拿,官人六六除,四牌头每一名是两封足数,更有合干人把门军弓手殊途。那里取官民两便通行法,赤紧地贿赂单宜左道术,于汝安乎?

【注释】

[1]鬻:卖。

【赏析】

这里选的两段曲子是刘时中套曲《端正好·上高监司》里的段子。该套曲子的开篇写的是元代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饥荒:“众生灵遭磨障,正值着时岁饥荒。”这一年粮食罕有,物价日益上涨,奸商富户自认奇货可居,高价兜售粮草以获取暴利,许多贫苦者饿死路中,乞丐成群结队、四处乞讨。

“叨叨令”一曲中这样写道:有钱人仍旧屯田置地、喝酒嫖妓、买卖人口,没钱的人注定要骨肉分离、忍饥挨饿、家破人亡。这是对当时真实情景的描写。根据《元史》的记载,元顺帝至正十四年(刘时中生活的年代)的确有旱情发生,流民四起。刘时中应该是经历了这段日子,见到途有饿殍才忍不住绘下这幅灾民图。当时官府曾下达过赈灾令,但并没有显著成效。

《端正好·上高监司》中塑造了一个“救世主”式的人物——高监司。刘时中笔下的高监司开仓赈济,日夜奔走抚恤灾民,惩治奸商和鱼肉百姓的官吏,毫无偏私。他“爱民爱国无偏党,发政施仁有激昂。恤老怜贫,视民如子,起死回生,扶弱摧强……天生社稷真卿相,才称朝廷作栋梁。这相公主见宏深,秉心仁恕,治政公平,莅事慈祥。可与萧曹比亚,伊傅齐肩,周召班行”。刘时中甚至将高监司的仁慈和政绩看做古人所谓的“仁政”。

高监司在现实当中是存在的,而《端正好》一曲正是刘时中写给高监司的万言书。刘时中盛赞高监司的德行,其中不乏奉承的意思。整个曲子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象:时值灾情严重时期,官商却囤积大量纸钞以供挥霍,搅乱市场正常经济秩序,祸患乡民。政府表面上道貌岸然,出资出力,实则他们下发的纸币一文不值,根本用不上。刘时中力捧高监司,实则企盼他能到朝廷进言,整顿地方吏治。

第二段“滚绣球”描写的是官吏横征暴敛和贪污受贿的嘴脸。由于元政府对币制管理非常混乱,官吏和商人伙同起来玩转钞法,钻朝廷的空子,私下印制纸钞,一旦有收益便可坐地分赃。按照衙门里的老规矩,大官分大头,小官得小钱。库府官员、军百户、攒司、官人、四牌头人人有份,连门军、弓手这些看管人员都能拿到好处。官宦中所谓的“有钱人”还和商贾串通一气印制假钞,四处骗钱;一些官员甚至借朝廷的名义回收破损钞票,声明全部烧毁,实则再用到市场进入流通。官人、商人没有成本地拿着“钱”到处挥霍,受苦的不过是毫不知情的普通百姓。这种无形的凶险,比官、商直接奴役打骂穷人还要可怕。鉴于这种现象,刘时中希望高监司能将情况禀报朝廷,解决社会上种种问题,以免民众生变,引发动乱。

刘时中并不是个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典型,但他的儒雅与悲天悯人,决定了其作品的时代基调。他一唱一吟,都是当时的贫苦者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血泪,因而他的曲子有着元代的“史”的称誉。一曲《端正好》,充满了刘时中的愤恨和伤悲,他满怀希望,可是他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最后得到的必定是失望。一个高监司又能如何,就算他肯帮刘时中递上谏言,可是腐败已经渗透到了元朝廷内部,有道是上行下效,地方政府胡作非为其实不过是整个朝廷内部变化的缩影罢了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刘时中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