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圣人不强人以太难,只是拨转他一点自然底肯心。
-
·安重深沉是第一美质,定天下之大难者此人也,办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。刚明果断次之。其他
-
·官多设而数易,事多议而屡更,生民之殃未知所极。古人慎择人而久任,慎立政而久行,一年如
-
·心相信,则迹者土苴也,何烦语言?相疑,则迹者媒蘖也,益生猜贰。故有誓心不足自明,避嫌反
-
·君子小人调停,则势不两立,毕竟是君子易退,小人难除。若攻之太惨,处之太激,是谓土障狂
-
·“衣锦尚絅”,自是学者作用,圣人无尚。
-
·只有无迹而生疑,再无有意而能掩者,可不畏哉!
-
·师无往而不在也,乡国天下古人师善人也,三人行则师恶人矣。予师不止此也,鹤之父子,蚁之
-
·处毁誉要有识有量,今之学者尽有向上底,见世所誉而趋之,见世所毁而避之,只是识不定。闻
-
·世教不明,风俗不美,只是策励士大夫。
-
·左手画圆,右手画方,是可能也。鼻左受香,右受恶;耳左听丝,右听竹;目左视东,右视西,是
-
·听讼者要如天平,未称物先须是对针,则称物不爽。听讼之时心不虚平,色态才有所著,中证便
-
·余息而在沟壑,斗珠不如升糠;裸裎而卧冰雪,败絮重于绣縠。举世用人,皆珠縠之贵也,有甚
-
·轻清之气为霜露,浓浊之气为云雨。春雨少者,薰蒸之气未浓也。春多雨则泄夏之气,而夏雨
-
·儒者先要个不俗,才不俗又怕乖俗。圣人只是和人一般,中间自有妙处。
-
·乾坤尽大,何处容我不得?而到处不为人所容,则我之难容也。眇然一身而为世上难容之人,乃
-
·慎言动于妻子仆隶之间,检身心于食息起居之际,这工夫便密了。
-
·圣人于万事也,以无定体为定体,以无定用为定用,以无定见为定见,以无定守为定守。贤人有
-
·念念可与天知,尽其在我;事事不执己见,乐取诸人。
-
·任是最愚拙人,必有一般可用,在善用之者耳。
-
·非首任,非独任,不可为祸福先,福始祸端,皆危道也。士君子当大事时,先人而任,当知“慎果
-
·凡在我者都是分内底,在天在人者都是分外底。学者要明于内外之分,则在内缺一分便是不成
-
·沉静最是美质,盖心存而不放者。今人独居无事,已自岑寂难堪,才应事接人,便任口恣情,即
-
·常使天君为主,万感为客便好。只与他平交,已自亵其居尊之体,若跟他走去走来,被他愚弄掇
-
·薰香莸臭,莸固不可有薰也,是多了底,不如无臭。无臭者,臭之母也。
-
·满腔子是恻隐之心,满六合是运恻隐之心处。君子于六合飞潜动植、纤细毫末之物,见其得所
-
·圣学下手处是无不敬,住脚处是恭而安。
-
·君子之于事也,行乎其所不得不行,止乎其所不得不止;于言也,语乎其所不得不语,默乎其所
-
·古之官人也择而后用,故其考课也常恕。何也?不以小过弃所择也。今之官人也用而后择,却
-
·大行之美以孝为第一,细行之美以廉为第一,此二者君子之所务敦也。然而不辨之申生不如不
-
·亘古五帝三王不散之精英铸成一个孔子,余者犹成颜、曾以下诸贤,至思、孟而天地纯粹之气
-
·定静安虑,圣人胸中无一刻不如此。或曰:喜怒哀乐到面前如何?曰:只恁喜怒哀乐,定静安虑
-
·“夫焉有所倚”,此至诚之胸次也。空空洞洞,一无所着,一无所有,只是不倚着。才倚一分,
-
·实言、实行、实心,无不孚人之理。
-
·长者有议论,唯唯而听,无相直也。有咨询,謇謇而对,无遽尽也。此卑幼之道也。
-
·临池者不必仰观,而日月星辰可知也;闭户者不必游览,而阴晴寒暑可知也。
-
·世界一般是唐虞时世界,黎民一般是唐虞时黎民,而治不古若,非气化之罪也。
-
·圣人因蛛而知网罟,蛛非学圣人而布丝也。因蝇而悟作绳,蝇非学圣人而交足也。物者天能,
-
·圣人无奇名,太平无奇事,何者?皇锡此极,民归此极,道德一,风俗同,何奇之有?
-
·民鲜耻可以观上之德,民鲜畏可以观上之威,更不须求之民。
-
·不是与诸君不谈奥妙,古今奥妙不似《易》与《中庸》,至今解说二书,不似青天白日,如何又
-
·饥寒痛痒,此我独觉,虽父母不觉也。衰老病死,此我独当,虽妻子不能代也。自爱自全之道不
-
·忧世者与忘世者谈,忘世者笑;忘世者与忧世者谈,忧世者悲。嗟夫!六合骨肉之泪,肯向一室
-
·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,人能不护短,则长进者至矣。
-
·士之于道也,始也求得,既也得得,既也养得,既也忘得。不养得则得也不固,不忘得则得也未
-
·圣人低昂气化,挽回事势,如调剂气血,损其侈不益其强,补其虚不甚其弱,要归于平而已。不
-
·知识,帝则之贼也。惟忘知识以任帝则,此谓天真,此谓自然。一着念便乖违,愈着念愈乖违,
-
·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,事有不测,时有不给,常有余于期限之内,有多少受用处。
-
·礼繁则难行,卒成废阁之书;法繁则易犯,益甚决裂之罪。
-
·称人之善,我有一善,又何妒焉?称人之恶,我有一恶,又何毁焉?
-
·有进用,有退用;有虚用,有实用;有缓用,有骤用;有默用,有不用之用。此八用者,宰事之
-
·万物发生,皆是流于既溢之余;万物收敛,皆是劳于既极之后。天地一岁一呼吸,而万物随之。
-
·断之一事,原谓义所当行,却念有牵缠,事有掣碍,不得脱然爽洁。才痛煞煞下一个“断”字,
-
·为政要使百姓大家相安,其大利害当兴革者不过什一,外此只宜行所无事,不可有意立名建功
-
·日用酬酢,事事物物要合天理人情。所谓合者,如物之有底盖,然方者不与圆者合,大者不与小
-
·圣人是物来顺应,众人也是物来顺应。圣人之顺应也,从廓然大公来,故言之应人如响,而吻合
-
·迷人之迷,其觉也易;明人之迷,其觉也难。
-
·无根本底气节,如酒汉殴人,醉时勇,醒时索然无分毫气力。无学问底识见,如庖人炀灶,面前
-
·事到放得心下,还慎一慎何妨?言于来向口边,再思一步更好。
-
·夭乔之物利于水泽,土燥烈,天旱干,固枯槁矣。然沃以卤水则黄,沃以油浆则病,沃以沸汤则
-
·身者,道之舆也。身载道以行,道非载身以行也。故君子道行则身从之以进,道不行则身从之
-
·罗百家者,多浩瀚之词;工一家者,有独诣之语。学者欲以有限之目力,而欲竟其津涯;以鲁
-
·只一条线把紧,要机括提掇得醒,满眼景物都生色,到处鬼神都响应。
-
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,常常做不怕千万事。
-
·姑息依恋,是处人大病痛,当义处,虽处骨肉,亦要果断。鲁莽径直,是处事大病痛,当紧要处,
-
·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。收敛沉着中,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。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,怕深险
-
·平居时,有心讱言还容易。何也?有意收敛故耳。只是当喜怒爱憎时发当其可,无一厌人语,才
-
·要得富贵福泽,天主张,由不得我;要做贤人君子,我主张,由不得天。
-
·万物得气之先。
-
·正门学脉切近精实,旁门学脉奇特玄远;正门工夫戒慎恐惧,旁门夫旷大逍遥;正门宗指渐次
-
·汤、武之诰、誓,尧、舜之所悲,桀、纣之所笑也。是岂不示信于民而白己之心乎?尧、舜曰:
-
·天地之于万物,原是一贯。
-
·道非淡不入,非静不进,非冷不凝。
-
·学问以澄心为大根本,以慎口为大节。
-
·主静之力大于千牛,勇于十虎。
-
·朱子云:天者,理也。余曰:理者,天也。
-
·天德王道不是两事,内圣外王不是两人。
-
·上士会意,故体人也以意,观人也亦以意。意之感人也深于骨肉,意之杀人也毒于斧钺。鸥鸟
-
·要天下太平,满朝只消三个人,一省只消两个人。
-
·“平”之一字极有意味,所以至治之世只说个天下平。或言:水无高下,一经流注无不得平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