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公、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,若自朝堂以至闾里,只把持得“公”字定,便自天清地宁、政清
-
·阳称其善以悦彼之心,阴养其恶以快己之意,此友道之大戮也。青天白日之下,有此魑魅魍魉
-
·谦忍皆居尊之道,俭朴皆居富之道。故曰卑不学恭,贫不学俭。
-
·鉴不能自照,尺不能自度,权不有自称,囿于物也。圣人则自照自度自称,成其为鉴为尺为权,
-
·言教不如身教之行也,事化不如意化之妙也。事化信,信则不劳而教成;意化神,神则不知而
-
·人只是心不放肆,便无过差;只是心不怠忽,便无遗忘。
-
·小勇噭躁,巧勇色笑,大勇沉毅,至勇无气。
-
·不得罪于法易,不得罪于理难,君子只是不得罪于理耳。
-
·论造道之等级,士不能越贤而圣,越圣而天。论为学之志向,不分士圣贤便要希天。
-
·只拿定一个“是”字做,便是“建诸天地而不悖,质诸鬼神而无疑”底道理,更问甚占卜,信甚
-
·儿辈问立身之道。曰:本分之内不欠纤微,本分之外不加毫末。今也舍本分弗图,而加于本分
-
·有进用,有退用;有虚用,有实用;有缓用,有骤用;有默用,有不用之用。此八用者,宰事之
-
·初开口便是煞尾语,初下手便是尽头著,此人大无含蓄,大不济事,学者戒之。
-
·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,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。
-
·觅物者苦求而不得,或视之而不见。他日无事于觅也,乃得之。非物有趋避,目眩于急求也。
-
·人情不论是非利害,莫不乐便己者,恶不便己者。居官立政,无论殃民,即教养谆谆,禁令惓惓,
-
·热闹中,空老了多少豪杰;闲淡滋味,惟圣贤尝得出。及当热闹时,也只以这闲淡心应之。天
-
·学者说话要简重从容,循物傍事,这便是说话中涵养。
-
·无以小事动声色,亵大人之体。
-
·圣门工夫有两途:“克己复礼”,是领恶以全好也,四夷靖则中国安。“先立乎其大者”,是正
-
·一法立而一弊生,诚是。然因弊生而不立法,未见其为是也。夫立法以禁弊,犹为防以止水也
-
·圣贤学问是一套,行王道必本天德。后世学问是两截,不修己,只管治人。
-
·常使天君为主,万感为客便好。只与他平交,已自亵其居尊之体,若跟他走去走来,被他愚弄掇
-
·圣学下手处是无不敬,住脚处是恭而安。
-
·有相予者,谓面上部位多贵,处处指之。予曰:所忧不在此也,汝相予一心要包藏得天下理,相
-
·尧、舜、周、孔之道只是傍人情、依物理,拈出个天然自有之中行将去,不惊人,不苦人,所以
-
·有问密语者,嘱曰:“望以实心相告。”余笑曰:“吾内有不可瞒之本心,上有不可欺之天日。
-
·泰极必有受其否者,否极必有受其泰者。故水一壅必决,水一决必涸。世道纵极,必有操切者
-
·人有馈一木者,家僮曰:“留以为梁。”余曰:“木小不堪也。”僮曰:“留以为栋。”余曰:
-
·苟可以柔道理,不必悻直也;苟可以无为理,不必多事也。
-
·人有兄弟争长者,其一生于甲子八月二十五者,其一生于乙丑二月初三日。一曰:“我多汝一
-
·试点检终日说话,有几句恰好底,便见所养。
-
·子妇,事人者也,未为父兄以前,莫令奴婢奉事,长其骄惰之性。当日使勤劳,常令卑屈,此终身
-
·五色胜则相掩,然必厚益之,犹不能浑然无迹。惟黑一染不可辨矣。故黑者,万事之府也,敛藏
-
·自井田废而窃劫始多矣。饱暖无资,饥寒难耐,等死耳。与其瘠僵于沟壑无人称廉,不若苟活
-
·休诿罪于气化,一切责之人事;休过望于世间,一切求之我身。
-
·人欲扰害天理,众人都晓得;天理扰害天理,虽君子亦迷,况在众人?而今只说慈悲是仁,谦恭
-
·五闭,养德养生之道也。或问之间:视、听、言、动、思将不启与?曰:常闭而时启之,不弛于
-
·学问大要,须把天道、人情、物理、世故识得透彻,却以胸中独得中正底道理消息之。
-
·定静安虑,圣人胸中无一刻不如此。或曰:喜怒哀乐到面前如何?曰:只恁喜怒哀乐,定静安虑
-
·吾党望人甚厚,自治甚疏,只在口吻上做工夫,如何要得长进?
-
·沉静非缄默之谓也。意渊涵而态闲正,此谓真沉静。虽终日言语,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,或稠
-
·进贤举才而自以为恩,此斯世之大惑也。退不肖之怨,谁其当之?失贤之罪,谁其当之?奉君之
-
·周公是一部活《周礼》,世只有周公不必有《周礼》,使周公而生于今,宁一一用《周礼》哉!
-
·恬淡老成人又不能俯仰,一世便觉干燥。圆和甘润人又不能把持,一身便觉脂韦。
-
·腐儒之迂说,曲士之拘谈,俗子之庸识,躁人之浅见,谲者之异言,憸夫之邪语,皆事之贼也,谋
-
·天之生民非为君也,天之立君以为民也,奈何以我病百姓?夫为君之道无他,因天地自然之利而
-
·君子之出言也,如啬夫之用财;其见义也,如贪夫之趋利。
-
·盈山宝玉,满海珠玑,任人恣意采取,并无禁厉榷夺,而束手裹足,甘守艰难,愚亦至此乎?
-
·无垢子浴面,拭之以巾,既而洗足,仍以其巾拭之。弟子曰:“舛矣,先生之用物也,即不为物分
-
·夫治水者,通之乃所以穷之,塞之乃所以决之也。民情亦然。故先王引民情于正,不裁于法。
-
·处天下事只消得“安详”二字,虽兵贵神速,也须从此二字做出。然安详非迟缓之谓也,从容
-
·家人之害莫大于卑幼各恣其无厌之情而上之人阿其意而不之禁,尤莫大于婢子造言而妇人悦
-
·攻人者,有五分过恶只攻他三四分,不惟彼有余惧,而亦倾心引服,足以塞其辩口。攻到五分已
-
·自家好处掩藏几分,这是涵蓄以养深;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,这是浑厚以养大。
-
·势之所在,天地圣人不能违也。势来时,即摧之未必遽坏;势去时,即挽之未必能回。然而圣
-
·众人之所混同,贤者执之;贤者之所束缚,圣人融之。
-
·千载而下,最可恨者乐之无传,士大夫视为迂阔无用之物,而不知其有切于身心性命也。
-
·为政之道,以不扰为安,以不取为与,以不害为利,以行所无事为兴废起弊。
-
·挞人者梃也,而受挞者不怨梃;杀人者刃也,而受杀者不怨刃。
-
·大风无声,湍水无浪,烈火无焰,万物无影。
-
·《氓》之诗,悔恨之极也,可为士君子殷鉴,当三复之。唐诗有云:“雨落不上天,水覆难再收
-
·心术平易,制行诚直,语言疏爽,文章明达,其人必君子也。心术微暧,制行诡秘,语言吞吐,文
-
·吾初念只怕天知,久久来不怕天知,又久久来只求天知,但未到那何必天知地步耳。
-
·左手画圆,右手画方,是可能也。鼻左受香,右受恶;耳左听丝,右听竹;目左视东,右视西,是
-
·为恶惟恐人知,为善惟恐人不知,这是一副甚心肠?安得长进?
-
·天地万物,只是一个渐,故能成,故能久。所以成物悠者,渐之象也。久者,渐之积也。天地万
-
·兵以死使人者也。用众怒,用义怒,用恩怒。众怒仇在万姓也,汤武之师是已。义怒以直攻曲
-
·只人人去了我心,便是天清地宁世界。
-
·闺门之中少了个“礼”字,便自天翻地覆。百祸千殃,身亡家破,皆从此起。
-
·两君子无争,相让故也。一君子一小人无争,有容故也。争者,两小人也。有识者奈何自处于
-
·进德莫如不苟,不苟先要个耐烦。今人只为有躁心而不耐烦,故一切苟且。卒至破大防而不顾
-
·有余,当事之妙道也。故万无可虑之事备十一,难事备百一,大事备千一,不测之事备万一。
-
·至道之妙,不可意思,如何可言?可以言皆道之浅也。玄之又玄,犹龙公亦说不破,盖公亦囿于
-
·变民风易,变士风难;变士风易,变仕风难。仕风变,天下治矣。
-
·六合原是个情世界,故万物以之相苦乐,而至人圣人不与焉。
-
·贤人君子那一种人里没有?鄙夫小人那一种人里没有?世俗都在那爵位上定人品,把那邪正却
-
·疾言遽色、厉声怒气,原无用处。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,自有妙应。余褊,每坐此失,书
-
·道器非两物,理气非两件。成象成形者器,所以然者道。生物成物者气,所以然者理。道与理,
-
·余讲学只主六字,曰:天地万物一体。或曰:公亦另立门户耶?曰:否!只是孔门一个“仁”字。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