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里的动词可以充当状语直接与谓语动词连用,而不必像现代汉语那样在二者之间要加结构助词“着”。例如《过秦论》里说“从散约败”之后,六国“争割地而赂秦”。意思是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。但是,状语“争”可与动词“割”直接结合,它们之间未使用结构助词。也许有人会问两个动词连用,不也常常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,即“连动式”吗?  
的确,这种动词与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,在形式上易与“连动式”相混淆,但是却不难辨别,请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;
①连动式之例:成益惊喜,掇置笼中。
掇置笼中:捉住了放进笼里。  《促织》
②动词作状语之例:儿惧,啼告母。
啼告母:哭着告诉母亲。   《促织》    
分析以上例句可以看出: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动作,这些动作不分主次,只分先后,所以翻译时,前一个动词之后常加助词“了”,表示已经完成。而动词作状语,完全是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,它们无先后之别,却有主次之分,所以翻译时,前一个动词之后常加助词“着”,表示这一状态与后面的动作行为同时存在。
(一)动词作状语
动词用作状语常见的形式有如下两种(加[ ]者为状语):    
1、两个动词紧紧相连,但二者不是并列关系,而是前一个修饰后一个。如:
 [跳]往助之。跳:跳着。  《愚公移山》
 因[笑]谓迈曰……    笑:笑着。    《石钟山记》
 毅[顾]视之。    顾:回过头。  《柳毅传》
 儿惧,[啼]告母。啼:哭着。     《促织》
 因[跪]请秦王。    跪:跪着。   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2、两个动词之间可能有连词“而”或“以”。如:
 秦王与群臣[相视]而嘻。    相视:大眼瞪小眼。   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
 吾尝[跂]而望矣。    跂:踮起脚跟。    《劝学》
 哙拜谢,起,[立]而饮之。    立:站着。    《鸿门宴》
 [谈笑]以死。    谈笑:说着笑着。    《五人墓碑记》
 各各[竦立]以听。    竦立:恭敬地站着。    《促织》
 儿[涕]而去。    涕:流着泪。   《促织》
(二)动宾词组作状语
动宾词组同样也可以直接用在另一动词之前充当状语,常见的形式也有两种(加[ ]者为状语)。
1、动宾词组直接用在另一动词之前,如: 
 相如[张目]叱之。    张目:瞪大着眼睛。   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 相如因[持璧]却立。    持璧:拿着璧。  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2、动宾词组通过连词“而”或“以”与谓语动词连接。如:
 [毕礼]而归之。    毕礼:完成礼仪之后。   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 余与四人[拥火]以入。    拥火:拿着火把。    《游褒禅山记》
 [登高]而招,臂非加长也。    登高:登上高处。    《劝学》
 [顺风]而呼,声非加疾也。    顺风:顺着风势。   《劝学》
 缇骑[按剑]而前。    按剑:按着剑把。    《五人墓碑记》
 一旦抵罪,或[脱身]以逃。    脱身:抽身。   《五人墓碑记》
 每闯琴瑟之声,则[应节]而舞。    应节:合着节拍。    《促织》                    



上一篇:《动词的为动用法》古汉语基础
下一篇:《名词活用如动词》古汉语基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