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示代词是用来指代人或事物的词。分类举例说明如下:
①表示近指,常用的有“此”、“是”、“斯”、“之”等,可译为“这”、“这个”、“这样”、
“这里”、“这些”等。如:
此 技止此耳。《黔之驴》
  腾身百变,而旗尾略不沾湿,以此夸能。  《观潮》
  见余,大喜曰: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!”    《湖心亭看雪》
是 当是时,妇手拍儿声……《口技》
  吾祖死于是,吾父死于是。《捕蛇者说》
 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《论语》
  当是时,妇手拍儿声,口中呜声。《口技》
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。《口技》
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   《伤仲永》
  是故谋闭而不兴。《大道之行也》
  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《大道之行也》
  是日更定,余拿一小船。《湖心亭看雪》
  否,非若是也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
  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。《马说》
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。  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
  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《岳阳楼记》
  由是先主遂诣亮,凡三往,乃见。  《隆中对》
  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  《隆中对》
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。    《隆中对》
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。《鱼我所欲也》
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。《鱼我所欲也》
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《鱼我所欲也》
  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《出师表》
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  是可谓善学者矣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  鯈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》
斯 则吾斯役之不幸,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。 《捕蛇者说》
  向吾不为斯役,则久已病矣。《捕蛇者说》
  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  《论语》
  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《陋室铭》
  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。《岳阳楼记》
  微斯人,吾谁与归?  《岳阳楼记》
之 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《捕蛇者说》
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  《桃》之属:这一类。
  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  《捕蛇者说》
  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冒之。  《活板》
  忠之属也。可以—战。  《曹刿论战》
  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 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  士大夫之族。《师说》之族:这些人。
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。  《师说》
  有宁越……杜赫之属为之谋;齐明……乐毅之徒通其意;吴起……赵奢之伦制其兵。  《过秦论》    之属、之徒、之伦:这些人。
  雷霆之类也。  《柳毅传》
兹 某所,而母立于兹。  《项脊轩志》
  总此十思,宏兹九德。  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  洞庭于兹,相远不知其几多也。  《柳毅传》
②表示远指,常用的有“彼”、“夫”、“其”等,可译为“那”、“那个”、“那样”、“那里”、“那些”等。
彼 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。 《师说》
夫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 《捕蛇者说》
  予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   《岳阳楼记》
  夫五人之死,去今之墓而葬焉,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。  《五人墓碑记》
  子观夫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。  《岳阳楼记》
  而余亦悔其随之,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  《游褒禅山记》
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,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 《游褒禅山记》
其 及其日中如探汤。《两小儿辩日》
 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“花山”。  《游褒禅山记》
  问其深,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。《游褒禅山记》
③表示旁指,常用的有“他”、“它”,可译为“别的”、“旁的”、“另外的”等。如:
他 他日,驴一鸣,虎大骇。《黔之驴》
  所以遣将守关者,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。《鸿门宴》
  试与他虫斗,虫尽靡。《促织》
它 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(成语)
④表示泛指(或虚指),常用的有“或”和“某”,可译为“有的”、“有些”、“有人”、“有时”等。如: 
或 或以钱币乞之。《伤仲永》
  回视日观以西峰,或得日或否。《登泰山记》
某 某所,而母立于兹。  《项脊轩志》
⑤表示无指,常用的有“莫”和“靡”。可译为“没有谁”、“没有什么”。如:
莫 杀臣,宋莫能守。《公输》
  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。《隆中对》
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!《鱼我所欲也》
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!《鱼我所欲也》
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,故莫能知。《石钟山记》
  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  《齐桓晋文之事》
靡 探石发穴,靡计不施。《促织》
  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                    



上一篇:《人称代词》古汉语基础
下一篇:《疑问代词》古汉语基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