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中的复式虚词,或由虚词与虚词结合而成,或由虚词与实词结合而成,或为虚词的连用形式。它的意义和用法通常同组成它的单音词有关,但又有变化,不能完全按组成它的单音词去理解。请看以下的例子:
不以(不可,不能)
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。《论语》(古代“以”和“能”音近义通。)
不然(不这样,否则)
 不然……人皆得以隶使之。《五人墓碑记》
固岂(难道) “固”通“顾”
 则学固岂可少哉!《墨池记》
何其(怎么那样)
 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《伶官传序》
何有(有什么)
 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《论语》 
借第令(即使。三个同义词连用,强调这种设想实际上是不可能的)
 借第令(87)毋斩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。《陈涉世家》
可得(可以、能够)
 可得闻与?《庄暴见孟子》
可以(能够)
 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《论语》  。
 学不可以已。《劝学》 
略无(毫无)
 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《三峡》
 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艳羡意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 
莫不(没有人不)
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 
且夫(再说)
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…… 《过秦论》  
然则(既然如此,那么……)
 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《岳阳楼记》  
然而(虽然如此,却……)
 然而成败异变,功业相反也。《过秦论》  
然后(如此之后)
 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《论语》
 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《六国论》
日以(一天天地、越来越)
 其后楚日以削。《屈原列传》   
若夫:承接上文,引出另一层意思,近乎“至于”、“至于说到”
 若夫霪雨霏霏……《岳阳楼记》
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。《醉翁亭记》 
时时(偶尔、断断续续)
 数月之后,时时而间进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  
是故(因此、所以)。
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子弟子。《师说》  
是也(就是这样)。
 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……今日是也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  
是以(所以)
 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“文”也。《论语》
 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
自若(依然如故)
 崤函之固,自若也。《过秦论》  
庶几(大概、差不多)
 王之好乐甚,则齐国其庶几乎?《庄暴见孟子》  
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,何以能鼓乐也? 《庄暴见孟子》  
谁何(表对人的盘问,引申为巡查)
信臣精卒,陈利兵而谁何。《过秦论》 
所谓(所说的)
 其所谓忠者不忠,贤者不贤也。《屈原列传》  
所在(到处、处处)
 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。《石钟山记》      
无乃(恐怕,大概)
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,然后乃求谋臣,无乃后乎?《勾践灭吴》
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? 《报任安书》
相与(相互、彼此)
 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《过秦论》
焉尔(罢了)
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。《种树郭橐驼传》
之于(一般用作动词谓语句的主语部分,表示一种态度或做法。可译为“……对待……”、“……对……的态度”)
 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至于:用在句首的连词,表示两段的过渡,提起另一件事。
 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。《醉翁亭记》
足以(足够用来、完全可以)
 方是时,余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明也。《游褒禅山记》                    



上一篇:《连绵词》古汉语基础
下一篇:《复词偏义》古汉语基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