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《狱中寄子由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2-03-29 13:29:13

狱中寄子由

圣主如天万物春,小臣愚暗[1]自亡身。

百年未满先偿债,十口无归更累人。

是处青山可埋骨,他时夜雨独伤神。

与君世世为兄弟,更结来生未了因。

【注释】

[1]愚暗:为人愚昧。

【译文】

圣上龙恩如同春天,赐给万物一派生机,惭愧微臣为人愚昧,冒犯天威皆是咎由自取。可叹天年未满心不甘,生前债务还须你偿还,更有十口之家的拖累,也要留给弟弟承担。虽说处处青山都可埋人,毕竟埋不掉这手足情深,岂能忘夜雨对床的约定,将来的雨夜你只能独自伤心。我这里有个心愿告诉你:愿我们世世结为好兄弟。既然兄弟之间情未尽,那就继续这未了的缘分。

【解析】

这是元丰二年(1079)苏轼被囚于御史台(即乌台)监狱,写给子由(苏辙)的诀别诗。原诗题目是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,狱吏稍见侵,自度不能堪,死狱中,不得一别子由,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,以遗子由二首”(选一)。

苏轼一直作诗描写百姓的困苦、税收和征兵制等,终于惹恼了视他为反对派的朝中政客。是年六月,御史舒直、御史中丞李定等分别摘引苏轼诗文中关于农民贷款、平民三月食无盐等诗句,指控他“愚弄朝廷”“指斥乘舆(皇帝)”“包藏祸心”“万死不足以谢圣时”,并列出苏轼无礼该杀的四条理由,经御史台查办后,派人到湖州革掉了苏轼官职,押苏轼回京审问,下狱。据当时同在狱中的苏子容诗:“遥怜北户吴兴守(指苏轼时任湖州知县),诟辱通宵不忍闻”,真实记录了苏轼备受狱吏逼供的惨状。苏轼自度难免于死,于是有了本诗题目中简述的情形,因怕死于狱中来不及与弟诀别,故写诗交狱卒转交苏辙。据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所述,苏辙读诗大恸,伏案痛哭。尔后狱卒将这首诗上交,果然如苏轼所料,直呈神宗皇帝手上,神宗皇帝读后大为感动,加上仁宗妻曹太后、退职宰相张方平和范镇等元老重臣纷纷出来营救,退职的王安石直言:“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?”苏轼才有获释出狱、从轻发落的转机。

苏轼的临危不乱,静定应对的历练和兄弟间的深情厚谊令人感动。据说苏轼深信他的两首诀别会传到皇帝手上,可见开头一句并非信笔由之。留嘱胞弟“偿债”、承担十口之家的拖累的歉意,夜雨对床的回忆——十八年前的嘉祐六年(1061)苏轼曾在诗的自注中写道:与弟“曾有夜雨对床之言,约定早日退官团聚闲居”“与君世世为兄弟”的遗愿。生则相依,死则相托,手足情深,莫过于此。不止为其胞弟,也为后人敞开了他那充满人性光辉的心性与人格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苏轼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