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·世间事各有恰好处,慎一分者得一分,忽一分者失一分。全慎全得,全忽全失。小事多忽,忽小
-
·圣狂之分,只在苟不苟两字。
-
·治乱系所用事。天下国家,君子用事则治,小人用事则乱。一身,德性用事则治,气习用事则乱
-
·怠惰时看工夫,脱略时看点检,喜怒时看涵养,患难时看力量。
-
·担当处都要个自强不息之心,受用处都要个有余不尽之意。
-
·足恭过厚,多文密节,皆名教之罪人也。圣人之道自有中正。彼乡原者,徼名惧讥,希进求荣,
-
·以时势低昂理者,众人也;以理低昂时势者,贤人也;惟理是视,无所底昂者,圣人也。
-
·定则水,燥则火,吾心自有水火。静则寒,动则热,吾身自有冰炭。然则天地之冰炭谁为之?亦
-
·当急遽冗杂时,只不动火,则神有余而不劳,事从容而就理。一动火,种种都不济。
-
·极宽过厚足恭曲谨之人,乱世可以保身,治世可以敦俗。若草昧经纶,仓卒筹画,荷天下之重,
-
·而今当民穷财尽之时,动称矿税之害。以为事干君父,谏之不行,总付无可奈何。吾且就吾辈
-
·说自然是第一等话,无所为而为;说当然是第二等话,性分之所当尽,职分之所当为;说不可
-
·世之颓波,明知其当变,狃于众皆为之而不敢动;事之义举,明知其当为,狃于众皆不为而不敢
-
·“安而后能虑”,止水能照也。
-
·“与上大夫言,訚訚如也。”朱注云:“訚訚,和悦而诤。”只一“诤”字,十分扶持世道。近
-
·水激逆流,火激横发,人激乱作,君子慎其所以激者。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,激之则君子可使
-
·今人不如古人,只是无学无识。学识须从三代以上来,才正大、才中平。今只将秦、汉以来见
-
·祸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辞色,耻莫大于不恩人而诈恩人之状态。
-
·坐井者不可与言一度之天,出而四顾,则始觉其大矣。虽然,云木碍眼,所见犹拘也。登泰山之
-
·天道以无常为常,以无为为为。圣人以无心为心,以无事为事。
-
·藏莫大之害而以小利中其意,藏莫大之利而以小害疑其心,此愚者之所必堕而智者之所独觉也
-
·为政先以扶持世教为主,在上者一举措间而世教之隆污、风俗之美恶系焉。若不管大体如何
-
·雪非薰蒸之化也,天气上升,地气下降,是干涸世界矣。然阴阳之气不交则绝,故有留滞之余。
-
·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,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。
-
·语云:一错二误,最好理会。凡一错者必二误,盖错必悔怍,悔怍则心凝于所悔,不暇他思,又错
-
·六合之内,有一事一物相陵夺假借而不各居其正位,不成清世界;有匹夫匹妇冤抑愤懑而不得
-
·风之初发于谷也,拔木走石,渐远而减,又远而弱,又远而微,又远而尽,其势然也。使风出谷也
-
·万水自发源处入百川,容不得;入江淮河汉,容不得。直流至海,则浩浩恢恢,不知江淮几时入
-
·天之生民非为君也,天之立君以为民也,奈何以我病百姓?夫为君之道无他,因天地自然之利而
-
·骤制则小者未必贴服,以渐则天下无豪杰皆就我羁靮矣。明制则愚者亦生机械,默制则天下无
-
·自家官靠着别人做,只是不肯踏定脚跟挺身自拔,此缙绅第一耻事。若铁铮铮底做将去,任他
-
·物有以慢藏而失,亦有以谨藏而失者。礼有以疏忽而误,亦有以敬畏而误者。故用心在有无之
-
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。天子者上畏天,下畏民,畏言官于一时,畏史官于
-
·上吐下泻之疾,虽日进饮食,无补于憔悴;入耳出口之学,虽日事讲究,无益于身心。
-
·道非淡不入,非静不进,非冷不凝。
-
·仁者寿,生理完也;默者寿,元气定也;拙者寿,元神固也。反此皆夭道也,其不然,非常理耳。
-
·万物得气之先。
-
·为小人所荐者辱也,为君子所弃者耻也。
-
·士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,一动手无更改之事,诚之于思故也。
-
·圣人于万事也,以无定体为定体,以无定用为定用,以无定见为定见,以无定守为定守。贤人有
-
·有人情之识,有物理之识,有事体之识,有事势之识,有事变之识,有精细之识,有阔大之识。此
-
·圣人之言,简淡明直中有无穷之味,大羹玄酒也。贤人之言,一见便透而理趣充溢,读之使人豁
-
·一率作则觉有意味,日浓日艳,虽难事,不至成功不休;一间断则渐觉疏离,日畏日怯,虽易事,
-
·山峙川流、鸟啼花落、风清月白,自是各适其天,各得其分。我亦然,彼此无干涉也。才生系
-
·迷莫迷于明知,愚莫愚于用智,辱莫辱于求荣,小莫小于好大。
-
·君子之处事也,要我就事,不令事就我。其长民也,要我就民,不令民就我。
-
·儿辈问立身之道。曰:本分之内不欠纤微,本分之外不加毫末。今也舍本分弗图,而加于本分
-
·三军要他轻生,万姓要他重生。不轻生不能戡乱,不重生易于为乱。
-
·为政者非谓得行即行,以可行则行耳。有得行之势而昧可行之理,是位以济其恶也,君子谓之
-
·三代之法,井田、学校,万世不可废。世官、封建,废之已晚矣。此难与不思者道。
-
·好人之善,恶人之恶,不难于过甚。只是好己之善,善己之恶,便不如此痛切。
-
·齐,以刀切物,使参差者就于一致也。家人恩胜之地,情多而义少,私易而公难,若人人遂其欲,
-
·人君者,天下之所依以忻戚者也。一念怠荒,则四海必有废弛之事;一念纵逸,则四海必有不
-
·余有责善之友,既别两月矣,见而问之曰:“近不闻仆有过?”友曰:“子无过。”余曰:“此吾
-
·积衰之难振也,如痿人之不能起然。若久痿须补养之,使之渐起;若新痿须针砭之,使之骤起。
-
·只人人去了我心,便是天清地宁世界。
-
·天欲大小人之恶,必使其恶常得志。彼小人者,惟恐其恶之不遂也,故贪天祸以至于亡。
-
·古人事业精专,志向果确,一到手便做,故孔子治鲁三月而教化大行。今世居官,奔走奉承,簿
-
·而今举世有一大迷,自秦汉以来,无人悟得。官高权重,原是投大遗艰,譬如百钧重担,须寻乌
-
·爵禄恩宠,圣人未尝不以为荣,圣人非以此为加损也。朝廷重之以示劝,而我轻之以视高,是与
-
·今人骨肉之好不终,只为看得“尔、我”二字太分晓。
-
·君子不受人不得已之情,不苦人不敢不从之事。
-
·轻重只在毫厘,长短只争分寸。明者以少为多,昏者惜零弃整。
-
·除了“中”字,再没道理;除了“敬”字,再没学问。
-
·愈上则愈聋瞽,其壅蔽者众也。愈下则愈聪明,其见闻者真也。故论见闻,则君之知不如相,相
-
·天地发万物之气,到无外处止;收敛之气,到无内处止。不至而止者,非本气不足则客气相夺
-
·攻我之过者,未必皆无过之人也。苟求无过之人攻我,则终身不得闻过矣。我当感其攻我之益
-
·朱子云:“不求人知,而求天知。”为初学言也。君子为善,只为性中当如此,或此心过不去。
-
·大丈夫不怕人,只是怕理;不恃人,只是恃道。
-
·圣人与众人一般,只是尽得众人底道理;其不同者,乃众人自异于圣人也。
-
·沉静非缄默之谓也。意渊涵而态闲正,此谓真沉静。虽终日言语,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,或稠
-
·民情既溢,裁之为难。裁溢如割骈拇赘疣,人甚不堪。故裁之也欲令民堪,有渐而已矣。安静
-
·明道在朱、陆之间。
-
·千古一条大路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孔、孟由之。此是官路古路,乞人盗跖都有分,都
-
·圣人妙处在转移人不觉。贤者以下便露圭角,费声色做出来,只见张皇。
-
·处人不可任己意,要悉人之情;处事不可任己见,要悉事之理。
-
·以果下车驾骐骥,以盆池水养蛟龙,以小廉细谨绳英雄豪杰,善官人者笑之。
-
·吾人浑是一天,故日用起居食息,念念时时事事,便当以天自处。
-
·上德默成,示意而已。其次示观,动其自然。其次示声色,其次示是非,使知当然。其次示毁誉
-
·艰语深辞,险句怪字,文章之妖而道之贼也,后学之殃而木之灾也。路本平而山溪之,日月本明
- 《齿以刚亡,舌以柔存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齐家治国平天下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鹤一去不复返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金若粪土,肝胆硬如铁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黄绢、幼妇、外孙、齑臼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
- 《鹿死不择音.》是什么意思,出处是出自哪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