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淮生《我和银川》诗文集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0-10-15 09:27:59

我和银川

我的女儿今年大学毕业了,她那个兴奋劲呀,就像我当年毕业时来宁夏一样。

仿佛于梦寐中猛然惊醒,原来,我来到这塞上江南的古城银川已经二十六度春秋了。

二十六年,也长也不长。

说长,四分之一的世纪哪,有生以来,我还在此外的哪个地方——包括我的江南家乡——待过这么久呢!在这里,我穿过岁月的阳光风雨,经历季节的冰霜春色,于人生的旅途上,从一个小伙子走到了中年的尾声;而古老的宁夏,经过流光的冲洗,却返老还童,青春再度,变得完全看不出我初来时满脸皱纹的模样了。

说不长,也是。我刚到银川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,好似昨天一般;也像尘封的图画,拂去灰土依旧鲜明。

那是八月下旬的一个晴朗的早晨,秋风拂面,略带寒意。我们,一群大学毕业生,乘坐新筑成的包兰铁路的第一趟客运列车到达银川。青年人总是富于热情的。尽管大学生最后年月远非都是很愉快的,尽管西去的列车越来越荒凉,但是,走向生活,建设大西北的激情却在每个同学的体内沸腾。一路上车厢里歌声不断,笑语频频。在银川一下火车,我立刻用兴奋的语气给家里发了一通电报:“淮已安抵宁夏。”虽然,那时车站是露天的,还没盖房屋,邮电所设在席棚里。

其实,到这里来的,岂但是我们一路人马呢!包兰铁路通车以后,每一趟列车都将一大批各种乡音的人们和各色行李留在了银川。当时,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在筹备建立,人们从山南海北,像一道道汩汩的河流,汇聚到银川这座西北高原上的名城来,参加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建设。——我,也就是这些水流中的一滴细小的水珠。于是,在银川的大街小巷,发音纯正的普通话、清脆急促的上海腔、柔和好听的浙江方言和刚健质朴的银川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,汇成悦耳的交响曲。

回想来宁夏前夕的心情,也很有意思。我从分省地图上找银川,并且,凭借读过的《敕勒歌》《塞上曲》《从军行》之类的古,展开并不矫健的想象的翅膀,给它描绘出一幅带着浪漫色彩和边塞情调的景象——碧绿的草原、雪白的羊群、茫茫戈壁、漫天飞沙、悠远的驼铃、星星点点的帐篷……后来,看过一张题名《昆仑山上一棵草》的影片,觉得可笑的是,我当初的梦竟和电影中那个地质学校毕业的女孩子差不多,也就自我解嘲地把它称作“李婉丽式的幻想”。

这梦和幻想很快就在眼前的现实中醒了。银川是座处在偏远地区的古城,只有狭窄的土石路面的街巷和低矮狭隘的土坯房屋,城里哪里会有充溢诗意的草原和帐篷呢,郊区则又是江南般的农田、水渠和村庄,戈壁驼铃,最近的也在百里以外呢。然而,海宝塔和承天寺塔秀丽挺拔,亭亭玉立,鼓楼和玉皇阁雕梁画栋,红柱飞檐,几座城门悄然耸峙,静静地安度它们的晚年,也确是古风盎然。我们同来的一位喜爱外国文学的女同学,初见这些前朝遗迹,饶有兴致地称它们为“古罗马的拱门”。

这些古旧建筑,从诞生以来,一直雄踞云空,到我看见它们的时候,虽然已经老态龙钟,依然保持着俯视人间一切的傲然姿态,也难怪,我来时,除了两处新近落成的两层楼的新式建筑外,全城几乎都是前面说到过的土屋。按照一个自治区首府的标准来衡量,银川当时的建设状况和物质条件,大概居于全国省城的末流,这是无需讳言的。我生在农村,长自山家,习惯了单调古朴的生活,固然在大城市住过几年,只是一介穷学生而已。到得银川,有事可做,有土屋可住,有诗书可读,对于简陋的条件也就很感满足。而且,我还深深相信银川有着美丽的明天!我和许多同志就是为着这个目标来的。因此,也就十分安心地在这块陌生的他乡土地上工作和生活起来了。

然而,通向“美丽的明天”的路,却是漫长而不平的,就像当初城内那些坑坑洼洼的土路一样。有多少年啊,我和银川人一起,每天,在这样的路上奔波着,在路面上流下滴滴汗水,一起经受着快乐与痛苦、幸福和艰辛。来此不久,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严峻岁月降临了。我讲完课后,常常饥肠辘辘。这时,校门口那个身穿光板老羊皮袄,头戴白帽的摆摊的回族老汉,就悄悄地递给我几个烤熟了的土豆,它香气扑鼻,充塞我的空腹,也暖着我的心。在乌云弥漫的动乱年头,我被打成“反动学术权威”,一个回族的同志冒着风险暗中保护了我。往后,我也和他们一起痛洒过清明的泪雨,悲听过九月的哀乐,而迎着久久阴霾之后的明媚的阳光,我也将欢乐的泪水融化在全城的喜庆锣鼓声里。这一切一切,把我这个“外来者”和银川紧紧地、紧紧地联结起来,以致到现在,无论怎么也都分不开了。银川,成了我的第二故乡,我的孩子们的“籍贯”;我的第一故乡,扬子江畔的那个多花的村庄,在脑屏上已经退居到了后景。

所以啊,银川的每一点哪怕是细微的发展变化,也会在我的心头漾起温馨而亲切的波纹。记得那是60年代初期,银川的解放大街上,先后耸起了邮电局和百货商店两栋大楼,隔街相峙,颇为巍峨壮观。外地来的旅行者,好奇地欣赏这两只“鸡群之鹤”,并编过一首歌谣:“一条街,两座楼,一个公园两只猴,四路汽车一路走,一个警察看两头。”这并无恶意的调侃戏谑,倒也形象地概括出了银川当时的面貌:小。这歌谣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.我到外省,也曾遇到别人念起过它,在我心上唤起的,竟是一片温暖而甜润的乡情,这就是我的银川啊!

许多年过去了,逝去的岁月结起了一条回忆的彩练,那首歌谣也已化为历史的旧痕。作为省城,银川的建设起步虽晚,但近些年来,却在现代化的大道上迅跑。昔日我所憧憬的“美丽的明天”已经是银川今天的现实。

还是说说那些“古罗马的拱门”吧,几座城门已变成繁华大街上的烟云记忆了。现在,西门口喧闹的十字街心,筑有一个梅花形的喷水池,将街道形成转盘。水柱珠帘与交通指挥灯红、黄、绿的变幻相映射而呈现缤纷的色彩。冰肌玉骨的水晶梅花绽放在四壁的高楼群中,车水马龙流过播云洒雾的喷水池旁,谁能想到,这现代化设施的前身,竟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土木结构的古老城楼呢!经过修葺,保留下来的几处古式建筑,也都淹没在千百幢新楼的海洋之中。新建的南关清真寺高耸的圆顶,在阳光下闪耀绿色的光辉。这一切,相映相照,构成古今不同时代的鲜明特征,也构成银川古老而又年轻的面容。那过去满城凸凹不平的土马路已全被一条条宽敞平坦的大街所替代。十来路各种领色的公共汽车和其他车辆在上面奔驰。我工作的机关所在的地方,二十多年前,晴天是“扬灰”路,下雨是“水泥”路;而今呢,五华里长的沥青路面光滑平整,电视台、医院、百货商店、剧院、饭店、公寓在街道两旁次第矗立起来。我有一位在中学教语文的朋友,曾带领学生对这条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实地采访,师生合写出了一篇题名《洒满阳光的大道》的散文,这标题是何等的贴切啊!在壮阔恢宏,千楼竞立的新市区,十层的宁夏广播电视大厦和一百五十多米高的电视塔横空出世,高入云表。还有绿荫如盖的高等学府校园,设备精良的贺兰山饭店,漂亮的立体交叉工程……

啊,这就是我的银川,这就是当初那个古旧破烂的小城银川今日的风貌。二十六年前,我,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,远迢迢地来到这里,为它美丽的今天贡献了自己的青春。如今,我的女儿也即将大学毕业,成为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,她也将把自己的青春献给银川和整个宁夏的明天。

银川的明天会更美丽的。银川的明天也是属于我的。

[1984年于贺兰山麓]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吴淮生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