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昌龄《从军行(其四)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鉴赏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0-10-02 10:46:37

王昌龄

王昌龄(约698~756),字少伯,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。他的籍贯有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和太原两说。自幼家境贫寒,靠农耕以自足,开元十五年(727)方得以进士及第。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,后因博学,超绝群伦,调汜水尉,后获罪被贬岭南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)王昌龄北归,于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,并结识李白,后离京返长安任江宁丞。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。安史之乱中,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忌才将其杀害。其七绝诗尤为出色,于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后人推崇,被冠以“七绝圣手”之称号,更得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美誉。

从军行(其四)

【原文】

青海 长云 暗雪山 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【注释】

①青海:即青海湖。

②长云:指代战云。

③雪山:祁连山。

【译文】

青海湖上战云弥漫使雪山无光,一座孤独屹立的城池遥对着玉门关。身经百战黄沙磨穿了坚硬铁甲,不攻克楼兰我绝对不会返回家乡。

【鉴赏】

这是王昌龄《从军行》系列(共七首)中的第四首。此诗以汉喻唐,表现了戍边官兵力退敌军的必胜信念,赞扬了将士在恶劣条件下敢于浴血奋战、为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,是乐府诗中描写从军生活的代表作。

前两句诗结合了各个不同方位的要塞名,带给读者以战区之大的最直接的感觉:战云笼罩下的青海湖;湖的北边隐隐可见的绵长的祁连山;过了祁连雪山,一座孤城耸立于河西走廊的无边荒漠;从孤城西行可达玉门关,这是与孤城遥相呼应的重要军事基地。这些就是当时戍边官兵朝夕相处的伙伴,是他们生活、战斗的场所。短短两句诗即完成了对整个西北边疆要塞的简略概述性描写。战争之惨烈景象更由一个“暗”字得以体现。

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,直抒情怀。“黄沙百战穿金甲”一句有极强的表现力。“黄沙”是西北战场最直接的特点;“百战”方能“穿金甲”,表现了战争之惨烈严酷。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,与强悍的敌军和恶劣环境的双重斗争,都在这句诗中得以充分展现。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,才愈发凸现将士们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大无畏精神之可歌可泣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王昌龄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