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《石鼓歌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2-03-29 13:24:27

石鼓歌

冬十二月岁辛丑,我初从政[1]见鲁叟。

旧闻石鼓今见之,文字郁律[2]蛟蛇走。

细观初以指画肚[3],欲读嗟如箝[4]在口。

韩公好古生已迟,我今况又百年后。

强寻偏旁推点画,时得一二遗八九。

我车既攻马亦同,其鱼维鱮贯之柳。

古器纵横犹识鼎,众星错落仅名斗。

模糊半已隐[5]瘢胝(zhī)[6],诘曲[7]犹能辨跟[8]肘[9]。

娟娟[10]缺月[11]隐云雾,濯濯嘉禾秀稂(láng)莠(yǒu)[12]。

漂流百战偶然存,独立千载谁与友。

上追轩颉相唯诺,下揖冰斯同鷇彀(gòu)[13]。

忆昔周宣歌《鸿雁》,当时籀史变蝌蚪。

厌乱人方思圣贤,中兴天为生耆耇(qí gǒu)[14]。

东征徐虏阚虓虎,北伏犬戎随指嗾。

象胥杂沓贡狼鹿,方召联翩赐圭卣。

遂因鼓鼙思将帅,岂为考击烦蒙瞍。

何人作颂比《嵩高》,万古斯文齐岣嵝(xún lǒu)[15]

勋劳至大不矜伐,文武未远犹忠厚。

欲寻年岁无甲乙,岂有名字记谁某。

自从周衰更七国,竟使秦人有九有。

埽除诗书诵法律,投弃俎豆陈[16]鞭杻(chǒu)[17]。

当年何人佐祖龙,上蔡公子牵黄狗。

登山刻石颂功烈,後者无继前无偶。

皆云皇帝巡四国,烹灭强暴救黔首。

六经既已委灰尘,此鼓亦当遭击剖。

传闻九顶沦泗上[18],欲使万夫沉水取。

暴君纵欲穷人力,神物义不污秦垢。

是时石鼓何处避,无乃天工令鬼守。

兴亡百变物自闲,富贵一朝名不朽。

细思物理坐叹息,人生安得如汝[19]寿[20]。

【注释】

[1]初从政:开始做官。鲁叟:指孔子。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;叟是老年人通称,孔子活了七十三岁,自可以叟相称。这里是说谒孔庙,拜孔子像。

[2]郁律:炊烟上升的样子。

[3]以指画肚:古人故事。如晋钟繇传后汉蔡邕的笔法,精思十余年,寝息时则画其被,被为之穿。见陈思《书苑精华》。唐虞世南学书法,有于被下以指画肚故事,见张怀瓘《书断》。此句谓字难认。

[4]箝:箝子夹住。此谓难读。

[5]隐:隐藏,引申为覆盖、遮盖。长时间风吹雨洒,淤积在泥沙之中,以致如此。

[6]胝(zhī):老茧。

[7]诘曲:曲折。犹能:还能,含庆幸之意。

[8]跟:脚后跟。

[9]肘:臂肘。比喻残存的笔画。

[10]娟娟:美好的样子。

[11]缺月:月牙儿。

[12]稂(láng)莠(yǒu):两种危害的杂草。此句之意为清秀旺盛的禾苗长在稂、莠中间。比喻石鼓文字中一些字的笔画清晰,但在遭风雨剥蚀已久的瘢痕中间,很难分辨清楚。

[13]彀(gòu):待哺食的雏鸟。

[14]耆耇(qí gǒu),老年人,这里指籀史和下面提到的方叔、召虎等人。周宣王重用籀史、方叔、召虎,国力转弱为强。

[15]岣嵝(xún lǒu):史有岣嵝碑,又叫作“禹碑”,在衡山上。凡七十七字,字形怪异难辨,后人附会为夏禹治水纪功的石刻。

[16]俎豆:俎乃放肉的几。豆,盛干肉一类食物的器皿。俎豆都是古代宴客、朝聘、祭祀用的礼器。“投弃俎豆”,谓秦废弃礼,不用礼器。

[17]杻(chǒu):和鞭一样,都是刑具。

[18]九鼎:古代传说,夏禹铸九鼎,象征九州,标志统一天下之权,夏、商、周三代奉为传国之宝。沦泗上:秦进攻东周,取九鼎移置都城咸阳,有一鼎飞入泗水。以上俱见《史记·秦本纪》唐张守节《正义》。

[19]汝:石鼓。

[20]寿:寿命。石鼓的寿命,凡二千年,人怎么能比?不由得感叹。

【译文】

嘉佑六年寒冬的十二月,我刚上任便去孔庙拜鲁叟。旧时听说的石鼓今天见到了,鼓文雄奇有力如蛟似蛇走。细看石鼓文字模糊好像指画肚,想读出声来又是那么难上口。好古的韩退之慨叹自己生得迟,何况我又在韩公百年后。强去寻找石鼓文的偏旁推敲点画,只认得一二还剩下八九。终于认出了“我车既攻马亦同”,又辨认出“其鱼维鱿贯之柳”。好像在纵横成堆的古玩器中识得古鼎,又像那错落的众星辰中辨出了北斗。多半模糊得像疮痕和手掌老茧,形体不全尚能辨认出足跟与臂肘。那么像娟娟的月牙隐入云雾,又真像好苗秃秃埋进深草里。石鼓四处漂流历经百战还偶然幸存,不知它独立千载与谁作朋友。上可与轩辕、颉帝古文奇字抗礼,下可把李冰阳和李斯的小篆哺育。追忆昔日的鸿雁是歌周宣王名篇,当年太史籀用大篆来改变古文蝌蚪。人心厌恶厉王、夷王之乱思圣贤,周室中兴天生了辅佐周王众耆耆。他们东征徐虏象勇猛的强虎咆哮,北伐降伏犬戎多象轻易地驱使走狗。周穆王征战犬戎得四狼四鹿而归,连连赐方叔、召虎以玉器斗酒。每因军中击响犬小鼓而思将帅功绩,岂能敲击军鼓而烦劳瞎眼的礞瞍。何人曾作《嵩高》歌颂周王功业,写此文的作者名声应如衡山岣嵝。勋功极大而又不矜夸居功占为己有,手下的文臣武将又那么的老实忠厚。周王留下的石鼓文寻不到年岁甲乙,那里还有名字记载着谁或某。自从周王衰退更叠七国相继灭亡,竟然使一统的泰国积有九有之师。秦朝扫除诗书崇尚暴虐的法律。放弃了祭祀祖先的器具用上鞭枉。当年是何人辅佐暴君秦始皇帝?上蔡公子李斯牵着害民的黄狗。登山刻石想记下自己功勋著烈,真个是后无继人前也不能成偶。都说秦皇巡视被他占领的四个国家,烹灭了强暴说是他解救了黔首。连《六经》也化作了灰尘,真担心石鼓文也在当年遭到击剖。传说九鼎之一沉沦在泗水河里,想让万民沉入水底去摸取。暴君即使用尽了众多的人力,神物也不会染上秦国的污垢。当时真不知石鼓到何处去避厄运,无奈何天工令神鬼把石鼓把守。人世兴亡多变而石鼓依然自闲,那些大富大贵们不朽也只有一朝。细细思量万物事理而坐着叹息,人生怎么才能与石鼓那样长寿?

【解析】

苏轼于嘉祐六年十二月到达凤翔府任。凤翔有八处著名景观,苏轼写有《凤翔八观》组诗。首先是石鼓文,他刚一到任,就来到凤翔府的孔子庙,观石鼓文并作诗。

这首诗分五段。第一段四句,点出见到石鼓文的时间和地点。第二段十八句,写所见石鼓文的情状。苏轼历叙辨认过程,先叙难认、难读,次叙经仔细推寻,认出六句二十四字(全文四百多字),再叙其余部分残缺难于辨认。以其辨认之难,益见其古奥,而以今日能见到为幸,并以其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贡献作结。层次分明,步步深入。运用多种比喻,状不易晓之物,如在目前。第三段十六句,追叙石鼓原委。经近人考证,认为石鼓是战国秦时记载国君游猎的刻石,而唐、宋人以“我车既攻,我马既同”与《诗·小雅·车攻》的起句相同,以为是周宣王时物,苏轼即持此看法,以此立论。周宣王是中兴之主,此段即首叙宣王功绩,点明宣王制鼓乃为思将帅而非自颂。次叙石鼓文即为记叙、歌颂宣王而作;然石鼓文苏轼不自矜伐,足见其高。第四段十八句首揭秦暴政,次刺秦始皇刻石纪己功,以此为衬,说明石鼓“勋大不伐”,义不受秦污,从而赞颂其高洁,而这正是此段主旨。末四句为末段,写由于石鼓独存而引发的思考,探讨“物理”,其中最突出的是朝代兴亡的道理。苏轼没有展开说,也不必展开,他把想象和推断留给了读者。

这首诗结构严谨,气逸笔健,波澜迭起,篇末余味无穷。运用多种比喻,状难状之物,如在目前。全篇于整饬之中求变化,开合雄阔处,浑然不觉其迹。

韩愈《石鼓歌》着重叙述个人与石鼓的关系,笔墨酣畅。苏则重在客观叙述。二诗并称。清代评论家汪师韩谓苏之研练过韩,纪晓岚亦谓苏“精悍之气”,殆驾韩而上之。

韩诗三十三韵,用“歌”韵,有二百八十六字可用。苏诗三十韵,用“厚”韵,唯一百三十多字可用,足见苏之诗功更高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苏轼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