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了解孝悌的本质》梁漱溟的人生智慧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0-11-17 14:41:30

了解孝悌的本质

梁先生语录:

孝梯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,无体之乐,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。孝悌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,亦即生命深处之优美文雅。

“孝悌”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观念。中国伦理以“孝悌”为实践的原则,几乎一切伦理的实践,均以“孝悌”为基础而发展出去。可见,“孝悌”对中国的文化、社会生活的影响之深、之大。

若要穷根究底,到底什么是“孝悌”?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不懂孝悌之意,不知孝悌之义。

所谓“孝悌”,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说:“孝,善事父母者,从老省、从子,子承老也。”“悌,善事兄长者。”孔子曾说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。”由此可见,尽管“孝”“悌”分工明确,但是二者的关系却互为表里,甚为紧密。

而梁先生谈到“孝悌”时,说:“孝悌是什么?是说儿子、或者幼辈,对父母、对长辈的尊重、顺从,这就叫孝悌。”

由上可知,不论是从哪种解释,孝悌不外乎是对父母的孝敬和对长辈的尊重。这可以说是“孝悌”的内核。

自古至今,人们对孝悌都是极为重视的。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说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”俗话说,百善孝为先。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,人不孝其亲,不如禽与兽。可见,不论是在伦理道德上,还是在个人修持上,孝悌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。甚至可以说,人生于世,若是缺少孝悌这一环,就好比是脱环的链子,难得完整。

所以说,生命中,我们要看重孝悌的意义,重视孝悌之道,方可成就完满的人生。但是,真正的孝悌不是依葫芦画瓢,临摹而来的,也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得到的。这就好比是吃糖,究竟这糖是哪种甜,有多甜,不是听别人的描述就能完全知味的,相反,可能会完全不知其中的滋味,只有亲自去品尝了,个中滋味,才能了然于心。

了解孝悌之道的真谛也是一样的。人生于世,若要懂得孝悌之道的本质,须得亲身去践行孝悌之道,才可以。不然,无异于鹦鹉学舌。更有甚者,可能会歪曲孝悌之道,误解为封建纲常中的糟粕,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。

事实上,并非如此。关于这一点,梁先生认为,不能从社会生活需要的层面上去理解它,而应当从个体生活本体上去理解它,依此去看,孝悌在本质上是一种柔和的心理,“亦即生命深处之优美文雅”“是生命里面灵活的、自然的一个心情”,而不是一种桎梏,更不是社会生活中的枷锁。

生活中,有人把孝悌当做是人生的一种强迫性的责任,实则不然。从梁先生的观点中,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:孝悌乃生命之美,它是一种柔和心理,能内化生命,也能外化生活。换句话说,人们对双亲的孝顺,对长辈的孝悌是发自肺腑的感激,是源自生命深处的赞美,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责任,更不是仅仅把它当做是生命中应尽的一种义务。试问,若是人人行孝,都是出自这样的心情,那么,我们能不说这样的人打心底是一个充满内在美的人吗?而这样的人,又怎会被人间的真情所辜负?答案皎如天日。

而行孝悌之道更是如此。真正的孝悌之道要身体力行。但是,真正奉行孝悌之道时,又不能曲解孝悌之道的内涵,若是将其孝悌之道仅仅当做是为人的一种义务或是责任,那么,就可能会走进为了行孝而行孝的误区。身处其中的人,我们不能绝对地说,其情其意不是源自肺腑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那就是这样的行孝方式,难以让自己体味人间的真情,也难以让父母长辈感受到晚辈的爱意与温暖。因为这样的孝悌,是出于某种道德上的要求,抑或是无奈。换句话说,在这样的情况下,人们把孝悌当做了生命中的包袱与束缚。显而易见,在这样的心理的引导下行孝,若要在内感知生命的优美,在外荣获人生的真情、生活的真味,是极难的,甚至是不可能的。

综上可知,孝悌在本质上是一种柔和的心理,是收获人间真情,捕捉生活真味难得的捷径。人生于世,风风雨雨几十年,人情冷暖也好,世态炎凉也罢,为人子女,势必要了解孝悌的本质。这样才能真正行使孝悌之道,进而从内心到外在的生活,都能品味生活的真味,感受人间的真情。这是梁先生对孝悌更深层次的与众不同的解读,也是我们完善自我,进而品味人间真情不可或缺的人生智慧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梁漱溟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