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庭坚《书摩崖碑后》原文,注释,译文,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2-03-28 11:16:41

书摩崖碑后①

【原文】

春风吹船著浯溪②,扶藜上读《中兴碑》③。

平生半世看墨本④,摩挲石刻鬓成丝⑤。

明皇不作苞桑计,颠倒四海由禄儿。

九庙不守乘舆西⑥,万官已作鸟择栖。

抚军监国太子事,何乃趣取大物为⑦?

事有至难天幸尔,上皇跼蹐还京师⑧。

内间张后色可否?外间李父颐指挥。

南内凄凉几苟活⑨,高将军去事尤危。

臣结春秋二三策,臣甫杜鹃再拜诗。

安知忠臣痛至骨,世上但赏琼琚词⑩。

同来野僧六七辈,亦有文士相追随。

断崖苍藓对立久,冻雨为洗前朝悲⑪。

【注释】

①摩崖:一作“磨崖”,指在山崖峭壁上磨平石面,镌刻碑文或题字,称“摩崖石刻”。

②浯溪:位于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。

③藜:即拐杖。

④墨本:即拓本。

⑤摩挲:指抚摸。

⑥九庙:原指太庙,古代天子庙九室。这里指京城。

⑦趣:指急忙之意。大物,即国家。

⑧跼(jú)蹐(jí):即没办法舒展的样子。

⑨南内:玄宗从蜀地回来后就住南内兴庆宫,后来迁往西内软禁。

⑩琼琚(jū):即华美的佩玉。此处指文辞华丽。

⑪冻雨:指暴雨。

【译文】

载着我的小船被一缕缕春风吹到浯溪岸边,我拄着拐杖,艰难地去往山上细细品读着崖上镌刻的《中兴碑》。

在此之前的我只看见过《中兴碑》的拓本,如今我到了双鬓斑白之际,总算可以亲手抚摸着《中兴碑》石刻内容。

唐玄宗在安邦定国上面没有经验,任凭安禄山将天下搅得一团糟,以至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。

唐氏宗庙和宫殿都被敌人抢去,唐明皇只能凄凉地往川西逃去;文武百官开始纷纷另谋高就,向伪朝廷低声下气地俯首称臣。

带领军队保护国家,这是身为一国太子的本分,可是,唐肃宗却不想着保家卫国,反而急匆匆地登上皇位,这就显得太过于心急了吧?

能够平定战乱原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如今侥幸获得胜利,太上皇也还是惶恐不安地返回京师朝堂。

从那以后,他的人身自由受到许多限制,在宫里,太上皇需要看张后的脸色做事,在宫外,太上皇也不得不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。

太上皇在南内苟且偷生的时候,恰逢向来对他唯命是从的高力士也被赶走了,这时候事态就变得更加危机万分。

有一位名叫元结的臣子在舂陵上书献计献策,有一位名叫杜甫的臣子在四川看见杜鹃不止一次下拜,泪流满面地作诗。

只可惜世人很少有人知道忠臣的刻骨悲伤,只是对他们著写的诗文中的华美辞藻感兴趣。

和我一起看《中兴碑》的人中有六七个和尚,此外,还有几名文人名士相随。

我身处断崖边的青苔旁,刚好一阵暴雨袭来,好似要将我对前朝那无尽的感伤消除。

【赏析】

这首诗是黄庭坚看见《中兴碑》的碑文后所抒发的一系列感怀之情。人平铺直叙地切入主题,讲述自己晚年时期有缘到浯溪一游,并且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《中兴碑》的碑文的故事。

诗人联想到在此之前看见过许多《中兴碑》的拓本,如今有幸见到原碑,只可惜自己已经年迈。接着又开始讲述安史之乱的始末,诗人认为,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唐明皇不懂得如何治理江山,而且还远离贤臣,亲近诸如安禄山这样的小人造成的。后来,战争侥幸成功,可是唐肃宗已经匆忙坐上皇位了,于是,唐明皇就变成了毫无实权的太上皇,没多久,对他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被赶走,唐明皇的日子就更难熬了。

最后四句诗,诗人说身为大臣的元结和杜甫都是忧国忧民的贤臣,然而,世人却很少关注他们在政治上做出的贡献,只是比较喜欢两人所留下来的华美辞藻罢了。

这是黄庭坚在晚年时期的作品,此时的诗人在文学造诣上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。这首诗看似朴实无华,但就是这些平凡的话,更能打动人心。此外,黄庭坚在这首诗中还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事实,认为唐明皇之所以以悲剧终老,都是他自作自受罢了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黄庭坚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