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庭坚《送范德孺知庆州》原文,注释,译文,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2-03-28 11:12:20

送范德孺知庆州

【原文】

乃翁知国如知兵①,塞垣草木识威名。

敌人开户玩处女②,掩耳不及惊雷霆③。

平生端有活国计④,百不一试薶九京⑤。

阿兄两持庆州节⑥,十年骐地上行⑦。

潭潭大度如卧虎⑧,边头耕桑长儿女⑨。

折冲千里虽有余,论道经邦政要渠⑩。

妙年出补父兄处,公自才力应时须。

春风旍旗拥万夫⑪,幕下诸将思草枯。

智名勇功不入眼⑫,可用折箠笞羌胡⑬。

【注释】

①乃翁:此处指范仲淹

②玩:玩忽。

③掩耳不及惊雷霆:化用“迅雷不及掩耳”这句俗语,比喻军事行动好似天雷突降,让敌方来不及提防和抗拒。

④端:指真的、实在。活国:即救活国家。这里比喻范仲淹有治理国家的能力。

⑤百不一试:指一百分的才能还没有施展出来一分。薶:一作“埋”。九京:指九泉之下。

⑥阿兄:这里指范纯仁。节:古代符节,在古代,符节主要用于军事指挥。

⑦骐:此处指良马,日行千里,往往用来比喻有大志、有能力的人才。

⑧潭潭:即幽深的意思,比喻人深沉大度。

⑨耕桑:这里指安居乐业。长:此处指养育。

⑩政:同“正”。要:必要,需要。渠:这里指他。

⑪旍(jīng)旗:旍,同“旌”,亦作“旌旗”,旗帜的总称。

⑫不入眼:此处指不放在心上,多指不追求个人功名。

⑬箠(zhuī):即鞭子。这里比喻获胜很容易。笞:即用鞭子打人,转为打击。羌胡: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。

【译文】

你父亲范仲淹在治理国家上很有才华,如同他在治理军队时,带着大军镇守在西北边境,他的威名远扬,众所皆知。

我军等待敌人进宫,静若处子,敌人以为可以对我军发起进攻,结果我军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。

你父亲范仲淹尽管在治理国家上很有才华,可惜没有来得及施展出来多少就去世了。

你的哥哥曾两次去庆州一带镇守,在镇守边关的时候,你哥哥总是骑着马来回巡视。

你哥哥为人沉稳大度,好像坐着的猛虎一样威严万分,据说你哥哥治理边境很有办法,他教会当地人种田养蚕,让百姓将子女养育成人。

你哥哥在实战经验上很有本事,不过,他在治理国家大事上的才能更加卓越,国家就需要像你哥哥这样的人才。

你正当壮年,将要出发去庆州镇守一方。当你再次来到你父亲范仲淹和哥哥曾镇守过的地方,想必你的能力和才华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。

如果你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庆州驻军镇守,我相信你在治理军队上很有方法策略,一定要士兵士气高昂,让那战旗在风中屹立不倒,并且凡是你手下的将军,都要做好时刻和敌人作战的准备。

军事指挥者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威名和战功,而在于不主动发起战乱,对边境地区的小打小闹不进行大规模的武力镇压,对于想要冒犯我国领土的敌人稍加教训便放其离开,以便维护祖国边境的长治久安。

【赏析】

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,全诗共十八句,可分三个部分,每部分为六句。

诗人开篇定下了议论军国大事的雄健基调,前两部分的诗句主要讲述了范德孺的父亲范仲淹和哥哥范纯仁,诗人在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上给予范德孺高度认可与夸赞。诗人说范仲淹和范纯仁二人武能安邦,文能治国,是难得一见的安邦定国之才。

第三部分则主要讲述了黄庭坚送别范德孺时对其的临别赠言,人对范德孺的军事才能同样寄予厚望,期待他能够像他的父亲和哥哥那样在庆州一带做出一番业绩。第三部分承接前两部分的内容,衔接得严丝合缝,也表达了诗人渴望范德孺成为一个能够安邦治国的人才,而不是一个只会打胜仗的将军。

黄庭坚在这首诗中的中间一段三换其韵,参差错落。翁方纲说:“三段井然,而换韵之法,前偏后伍,伍承弥缝,节奏章法,天然合笋,非经营可到。”(见《七言诗行钞》卷十《黄诗钞》)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黄庭坚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