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《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》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2-03-29 11:31:53

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

【原文】

我不践斯境,岁月好已积[1]。晨夕看山川,事事悉如昔。微雨洗高林,清飚[2]矫[3]云翮[4]。眷彼品物[5]存,义风[6]都未隔。伊余何为者,勉励从兹役。一形似有制[7],素襟[8]不可易。园田日梦想,安得久离析!终怀在归舟,谅哉宜[9]霜柏。

【注释】

[1]岁月好(hào)已积:岁月已经重重堆积。

[2]清飚(biāo):清风。

[3]矫:高举。

[4]翮(hé):鸟翼,代指鸟。

[5]品物:万事万物。

[6]义风:良善之风。

[7]一形似有制:(我既已为官,则)形体似有束缚。

[8]素襟:平素之襟怀,或淡素之襟怀。

[9]宜:适宜,或言成为。

【译文】

我不曾涉足这片地土,而因岁月而产生的风霜已然重重堆积。早晨和晚上眺望着山河大地,每一件事物都一如往昔。微雨洗涤着高大的树林,而清风高举着云中的鸷鸟。我眷恋这里的万事万物,这里民风淳朴,不曾消失。我不知为何从事如此繁重的劳役。我既已走上仕途,平生淳朴的襟怀却不能改变。我日思夜想着田园生活,怎么能够长久地与之别离!我将终老在回家的归舟之上,我的操守配得上乃至成为风霜中的松柏。

【赏析】

本诗作于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,也是最后一次辞官的那一年。作者四十一岁,供职于刘敬宣帐下,又因刘敬宣的调动而徙任彭泽令。期间,妹妹过世了,官场昏聩,非彼所愿,作者愈发地心灰意冷,并感到亲情的重要性,就有了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著名典故。然而从诗本身可以看出,在之前,作者已有归隐于现实而投身于古人之志的想法。

“我不践斯境,岁月好已积”。孔子说四十不惑,而陶渊明此时一定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。开篇便以消沉的语气道出了对命运的感慨。

“晨夕看山川,事事悉如昔。”继而作者将眼光放向山河大地,一草一木都历历在目。在这里作者骤然拉开视野,把思绪放入山川,并让它们稀释化解开去。青山不改绿水长流,和这些自然的景观——或暗示——相比,自己的这点心绪又算得上什么呢?

“微雨洗高林,清飚矫云翮”,寓情于景。《离骚》中也有关于飞鸟的意象:“鸷鸟之不群兮,自前世而固然。何方圜之能周兮,夫孰异道而相安?”虽然后者的意象情绪更为强烈,但与这首诗是相通的,一如和《归鸟》与《归去来兮辞》一样。

“眷彼品物存,义风都未隔”,作者眷恋这里的万事万物,因为这里民风淳朴。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此刻纯良的内心。

“伊余何为者,勉励从兹役?”为什么从事着如此繁重的劳役?其实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有着相似的更为著名的反问:“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”笔者想到了庄子的话:“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。小人则以身殉利,士则以身殉名,大夫则以身殉家,圣人则以身殉天下。故此数子者,事业不同,名声异号,其于伤性以身为殉,一也”。在这段话中,庄子否认了一切价值,包括作者认同的儒家的济世思想。深究一下,在本诗中,陶渊明的思想就是老庄的思想,即反对“以物易性”的观点,而“以物易性”恰恰是仕途所需要的品质。

“一形似有制,素襟不可易”,我既已走上仕途,平生淳朴的襟怀却不能改变。在这两难的困境中,作者无法同时拥有面包和远方,后来作者的选择表明作者放弃了前者。

“终怀在归舟,谅哉宜霜柏”,我将终老在回家的归舟之上,我的操守配得上乃至成为风霜中的松柏。

中作者写“终怀在归舟”,不仅有着字面上的意味,结合作者的生平与性情,“归舟”驶向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家园,更驶向作者的精神家园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陶渊明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