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怀瑾《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》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0-10-21 13:24:06
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

南怀瑾做学问一向秉承着“不耻下问”的态度,他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,他不仅向有学问的人学习,同时还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向比自己社会地位低,在学问上不如自己,甚至自己的晚辈请教他们所专长的学问。

敏而好学对一般人来说,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,但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了。因为,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、勤奋罢了;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,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,还牵涉到自尊心、虚荣心的问题。

现实中,如果一个人位卑、能力弱、孤陋寡闻,求教于位尊者、能力强者、见多识广者,那似乎没有什么,也不以为耻;反之,以位尊求教于位卑,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,以博学求教于寡闻,便立即会感到脸上不光彩,耻于开口了。所以,尽管“不耻下问”是许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,但要真正实行起来,还真得有过人的修养呢。

孔子本身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。然而孔子认为,无论什么人,包括他自己,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,孔子在对学习的态度上历来主张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他曾说:“三人行,必有吾师焉。”意思是说:三个人一起走道,就有一个值得我取法学习的。当然,孔子所谓的取法是正反两方面吸取,选择他人的优点加以学习,知道了他人的缺点对自己加以警戒。他认为善良的人是正面老师,邪恶的人是反面老师,正反面“老师”都对人学习有益。

孔子曾把人分为“生而知之者”“学而知之者”“困而知之者”“因而不学者”。他不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天才,他说:“我并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,只不过是爱好学习,是个勤奋去追求学问的人。”他认为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,也会有他学习的内容,学习的榜样,他不同意学生们把他当作圣人,他也瞧不起那种自己什么也不懂却自以为是的人,他要求学生们“多闻”“多识”。

据史书记载,孔子曾向郯国的郯子请教历史知识;也曾不远千里,西去雒邑,问礼于老子;还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学琴。所以说,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,他以能者为师,博采众家之长,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代伟大的学者。

一次,孔子要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,事先他不时向人询问,差不多每个环节都问到了。有人在背后嘲笑他,说他不懂礼仪,什么都要问。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:“对于不懂的事,问个明白,这正是我要知礼的表现啊。”

还有一回,孔子到齐国去,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。

孔子一旁看了,觉得挺有趣,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:“咱们再近前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,好不好?”

子路撇了撇嘴说:“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?”

“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。有时候,小孩子讲出的道理,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!”孔子认真地说,子路一下子红了脸,不再说什么。

孔子走上前去和蔼地对两个小孩说:“我叫孔丘,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,也想参加进来,你们看可不可以呀?”

“噢,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。听说你很有学问。好吧,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,看谁说得对!”两个孩子说。

孔子笑着说:“别急,一个一个地讲。”

一个孩子说:“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。我说早上近,他说中午近。你说说是谁对呢?”

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:“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,不敢随便乱讲,还是先请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。”

一个孩子抢着说:“你看,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,可到了中午,太阳就变小了。谁都知道:近的东西大,远的东西小。”

另一个孩子接着说:“他说得不对,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,一点也不热,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,当然是越近越能感觉到热,这不就说明中午的太阳近吗?”

另一个孩子说完,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:“你来评评谁对吧。”

这下可把孔子难住了,他反复想了半天,觉得两个孩子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,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。于是,他老老实实地承认:“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,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,再来回答你们吧。”

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,说:“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,原来你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!”说完就转身跑走了。

子路看后很不服气地说:“您真应该随便讲点什么,那样不就避免了被他们嘲笑吗?”

孔子却说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不知如果不老老实实承认,怎么能学到似这番有趣的知识呀。”是的,在学习上,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,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。人只有抱着诚实的态度,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。

孔子真正做到了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。

自古以来,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学习经验,往往都会谈到“不耻下问”。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,一生孜孜不倦,刻苦攻读,知识渊博。他撰写的《齐民要术》闻名于世。但是,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,常常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羊倌求教。一些人知道后,就冷嘲热讽地说:“赫赫有名的贾思勰,怎么还向农夫羊倌求教,这样做岂不太失体面了吗?”但贾思勰毫不在意,他认为人都有知识,实践知识更为重要。于是他仍坚持像小学生那样,不仅拜能者为师,更向劳动者拜师。

南怀瑾认为,敏而好学、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一个人只有首先甘当学生,才能成为先生。人如果想成就某方面的造诣,一定要放下装腔作势、故弄玄虚的架子,因为人只有敏而好学、“不耻下问”,才能有所进步,达到新的高度。

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,还是丹青妙手。梅兰芳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,他虚心求教,每次都是执弟子之礼,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,全不因为自己是一位名演员而自傲。

有一次,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户人家做客。白石老人先到,他布衣布鞋,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,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,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,不引人注意。不久,梅兰芳到,主人高兴相迎,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,一一同他握手。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,便四下环顾,寻找老师。忽然,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,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,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“老师”,向他致意问安。在场的人见状很惊讶,齐白石更是深受感动。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《雪中送炭图》,并题诗道:

记得前朝享太平,布衣尊贵动公卿。

如今沦落长安市,幸有梅郎识姓名。

而梅兰芳不仅拜能者为师,像拜名画家为师,他也拜普通人为师。

有一次在演出京剧《杀惜》时,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,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“不好”。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,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。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:“说我不好的人,是我的老师。先生说我不好,必有高见,定请赐教,学生决心亡羊补牢。”

老人指出:“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,按梨园规定,应是上七下八,博士为何八上八下?”梅兰芳恍然大悟,连声称谢。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,请他指正,还尊称他为“老师”。

梅兰芳大师的行为正是对敏而好学、不耻下问最好的诠释,唐代文学大家韩愈有篇名垂千秋的文章——《师说》,里面有这样几句话:“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”就是说比我年龄大的人,他懂得的道理自然比我早,我应向他们学习;而年龄比我小的人,他懂得的道理比我早,我也应向他学习。我是追求真理和知识,何必计较他们年龄的大小、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呢?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,韩愈甚至认为学生未必就不如老师,老师未必就高明于学生。他说,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”。韩愈的这种思想是对敏而好学、不耻下问思想的最好注脚。

古人曾说:“学,然后知不足。”人们永远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知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。所以,只有敏而好学、不耻下问,才能不断进步。

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,虚心学习,多向他人请教,这样我们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,内心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南怀瑾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