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书述(壮岁书亦壮)》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赏析

来源:网络转载    作者:未知    更新于:2022-03-28 12:00:22

书述(壮岁书亦壮)

【原文】

壮岁书亦壮。犹嫖姚十八从军[1],初拥千骑,凭陵[2]沙漠,而目无勍敌[3]。又如夏云奇峰[4],畏日烈景[5],纵横炎炎[6],不可向迩,其任势[7]也如此。老来书亦老,如诸葛亮董戎[8],朱睿接敌,举板舆自随,以白羽麾军[9],不见其风骨[10],而毫素[11]相适,笔无全锋。噫,壮老不同,功用则异,唯所能者可以言之。

【题解】

《书述》最早见存于宋代陈思的《书苑菁华》,但无最后一段对“拨镫法”解说的文字。这段解说“拨镫法”的文字见于《御定佩文斋书画谱》卷三,但也有自相矛盾之处。即其解说的不是七字“拨镫”,而是八字。近人沈尹默在《书法论》中考证,谓五字执笔法的“撅、压、钩、格、抵”创自二王,而阐明于唐代的陆希声。而作为转指法的“拨镫法”四字法是晚唐卢肇依托韩吏部而密守,后来才传给林蕴(详见林蕴《拨镫序》)。把五字执笔法与转指四字法混而为一的是李煜,并在五字执笔法的基础上又加上了“导、送”(见宋人董更《书录》所引《皇朝内苑》)。所以沈尹默认为《书述》中的七字法是李煜加入了自己的意思而创造的。但《御定佩文斋书画谱》解说的却不是七字,而是八字,七字之外又加上了“拒”。看来这段解说文字也不一定出自李煜的《书述》。但无论如何,这段论书法的文字反映了李煜的书法思想。在这篇文字中,李煜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,一是书法风格与人的年龄之间有密切关系,年轻气盛时笔力雄健,年老历世则凝重雄浑。二是谈执笔法与运笔法。

李煜工书善画,又喜购藏古人墨宝,且钟、王真迹至多。他善写墨竹,尤工翎毛,凡署“钟隐笔”者(钟隐是李煜的别号“钟峰隐居”省称),皆其自画。书法则得笔于柳公权,特为遒劲,号称“金错刀”“撮紧书”。所为“书评”,称欧、虞、褚、薛、李、颜诸家,各得右军之一体,尤称特识。

【注释】

[1]嫖(piáo)姚十八从军:嫖姚,劲疾之貌。此指西汉名将霍去病(前140—前117)。汉武帝元朔六年(前123),霍去病年仅十八岁,为嫖姚校尉,率八百骑兵远袭匈奴,功盖三军,被封为冠军侯。

[2]凭陵:横行。

[3]勍(qíng)敌:强敌。

[4]夏云奇峰:谓从夏云变幻之中悟出草书变化无定的道理。唐代陆羽《怀素别传》载《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》:怀素与邬彤为友,尝从彤受笔法。彤曰:“张长史(张旭)私教彤云:‘孤蓬自振,惊砂坐飞,余自是得奇怪。’草圣尽于此矣。”颜真卿曰:“师亦有自得乎?”素云:“吾观夏云多奇峰,尝师之,其痛快处如飞鸟入林,惊蛇入草。如遇坼壁之路,一一自然。”

[5]畏日烈景:即夏天的烈日。烈景,烈日。

[6]炎炎:灼热貌。

[7]任势:谓利用各种有利的态势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。

[8]董戎:统帅军队。

[9]朱睿接敌,举板舆自随,以白羽麾军:《梁书·韦叡传》:“叡乘素木舆,执白角如意,麾军一日数合。”朱睿,疑为韦叡之误。板舆,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。麾军,指挥军队。

[10]风骨:指刚正的气概。

[11]毫素:毛笔和写字作画用的白色细绢。后泛称纸笔。

【译文】

人当壮年,书法气势也足。仿佛霍去病十八岁从军,拥兵千骑,纵横沙漠,而目中没有强敌。又好像夏云多变奇峰多姿,夏日烈焰,热气纵横,不可靠近,其气势奔放一至于此。年老了书法也老道了,如诸葛亮领军,朱睿迎敌,乘坐板舆,以羽扇指挥,不见其刚强气概,而此时纸笔相适,锋芒内敛。唉,年龄不同,造诣则异,只有长于此者才可以和他谈论这些。

【原文】

书有“七字法”,谓之拨镫[1],自卫夫人并钟、王[2],传授于欧、颜、褚、陆[3]等,流于此日,然世人罕知其道者,孤以幸会得授诲于先生[4]。奇哉,是书也!非天赋其性,口授要诀,然后研功覃思[5],则不能穷其奥妙,安得不秘而宝之!所谓法者,擫、压、钩、揭、抵、拒、导、送是也。此字今有颜公真卿墨迹尚存于世,余恐将来学无所闻焉,故聊记之。

【注释】

[1]书有七字法,谓之拨镫(dèng):晚唐林蕴传自卢肇的运笔时的四种指法:推、拖、捻、拽。亦即通常所说的“拨镫四字法”:“镫,马镫也。盖以笔管着中指、名指尖,令圆活易转动,笔管既直,则虎口间开圆如马镫也。足踏马镫浅,则易转运,手执笔管亦欲其浅,则易转动也。”(宋代陈思《书苑菁华》)后有人将其与唐人陆希声的“五字执笔法”混淆,李煜大概是从其书法老师光处得到这五字法,并增加了运笔的内容。宋代罗愿《新安志》卷十“杂艺”引《杨文公谈苑》:“钱邓州若水尝言: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,唐陆希声得之,凡五字:撅、押、钩、格、抵。用笔双钩,则点画遒劲而尽妙,谓之‘拨镫法’。希声言,自斯翁(李斯)及二王以至阳冰(李阳冰,唐代书法家)皆传此法,希声以授沙门光,光入长安为翰林供奉。刁衎言江南后主得此法,书绝劲,复增二字,曰:导、送。今待诏尹熙古亦得之,而所书为一时之绝。查道始习篆,患其体势柔弱,熙古教以此法,仍双钩用笔,经半年始习熟,而篆体劲直甚佳。”近人沈尹默《书法论》辩之甚明:“拨镫法是晚唐卢肇托韩吏部所传授而秘守者,后来才传给林蕴的。它是推、拖、拈、拽四字诀。就这四个字的意义看来,实是转指法。”“把拨镫四字诀和五字执笔法混为一谈,始于南唐李煜。煜受书于光,著有《书述》一篇,他说:‘书有七字法,谓之拨镫。’又说:‘所谓法者,擫、压、钩、揭、抵、导、送是也。’‘导’‘送’两字是他所加,或者得光的口授,亦未可知。这是不对的,是不合理的,因为导送是主运的,和执法无关。”“由此可见,李煜的七字法是参加了自己的意思的,是不尽可以为根据的。”

[2]卫夫人:东晋女书法家卫铄。唐代张怀瑾《书断》卷中:“卫夫人名铄,字茂猗……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。隶书尤善,规矩钟公,云:‘碎玉壶之冰,烂瑶台之月;婉然芳树,穆若清风。’右军少尝师之,永和五年卒,年七十八。”宋代姚宽《西溪丛语》卷上:“(卫夫人),王逸少师,善钟法,能正书,入妙能品。王子敬(献之)年五岁,已有书意,夫人书《大雅吟》赐之。”钟、王:即钟繇和王羲之。

[3]欧、颜、褚、陆:即唐代书法家欧阳询、颜真卿、褚遂良、陆柬之。

[4]先生:即光。《高僧传》:“光,字登封,姓吴氏,永嘉人,多作古调,长于草、隶,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,往谒之,授五指拨镫诀。书体遒健,转腕回笔,非常人所知,昭宗诏对御榻前书,赐紫方袍。”

[5]覃(tán)思:深思。

【译文】

书法有“七字法”,称为“拨镫”,从卫夫人和钟繇、王羲之,传授给欧阳询、颜真卿、褚遂良、陆柬之等,一直流传到今天,但世人少有知道其中诀窍的,而我有幸得到光先生的传授教诲。这七字法真是奇妙啊!如果不是天赋异禀,口授要诀,然后深思勤练,就不能穷尽其中的奥妙,又怎能不将其珍藏!所谓诀窍,就是擫、压、钩、揭、抵、拒、导、送。这些内容现在还有颜真卿墨迹尚存于世,我怕将来学习的人无处可以得到这些,所以就将其记录下来。

【原文】

擫[1]者,擫大指骨上节,下端用力欲直,如提千钧。

压[2]者,捺食指著中节旁。

钩[3]者,钩中指著指尖钩笔,令向下。

揭[4]者,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,令向上。

抵者,名指揭笔,中指抵住[5]。

拒[6]者,中指钩笔,名指拒定。

导[7]者,小指引名指过右。

送[8]者,小指送名指过左。

【注释】

[1]擫(yè):书法术语,执笔法之一。以大拇指紧按笔管左内方。

[2]压:书法术语。执笔法之一。用笔以食指上节端压定笔管之右曰压。

[3]钩:书法术语。执笔指法之一。在用拇指、食指将笔管约束住的情况下,再以中指之第一、第二两指节弯曲如钩,钩住笔管之外侧。

[4]揭:汉字书法术语。执笔法之一。从无名指甲肉之间部分将笔管挡向外,令笔管向上。

[5]抵者,名指揭笔,中指抵住:此处不通,似有脱误。抵,书法的执笔方法之一。以小指靠着托住无名指,挡住和推着中指的钩。沈尹默《书法论·笔法》:“抵字是解释小指的用处的。抵有垫着、托着的意思。”

[6]拒:名指与中指相配合的动作,名指揭笔,而中指节制之。

[7]导:谓运指之法,引导。

[8]送:谓运指之法,推送。

【译文】

擫,就是用大拇指上节(指肚部分)紧按笔管左内侧,下端用力使笔杆垂直,如提千钧。

压,食指中节紧贴笔管,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笔管。

钩,用中指以指尖钩住笔管,令其垂下。

揭,用无名指指甲与肉之间的部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向外,令笔管向上。

抵,无名指向外拒定笔管,小指衬托于无名指下,以增加力量,挡住中指之钩。

拒,中指向内钩住笔管,无名指向外拒定。

导,运笔之时,小指引领无名指过右。

送,运笔之时,小指送无名指过左。

【赏析】

这段文字一般引用都注明来自宋代陈思《书苑菁华》卷二十,但是《书苑菁华》所载不全,而《御定佩文斋书画谱》卷三载录的这段文字也注明来自《书苑菁华》,却又比《书苑菁华》完整,所以我们将这两处互补互校而成此篇。

这段文字阐述了两方面内容。第一,李煜认为,书法和年龄有关,壮年之时,书法气势充足、锋芒逼人、变化多端,而年纪大了则神气内敛,更为老道。第二,李煜讲述了自己学习到的“拨镫”五字执笔法,并根据自己的体会,增加了运笔内容,称为七字法(据本文,李煜将其发挥为八字法)。尽管李煜这里所说的书法技巧传承和内容阐释,在书法史上尚有争论,且至今似乎还没有平息,但是这不妨碍大家承认李煜的确是一个书法行家。

李煜的书法在宋代就很被注意,“金错刀”“撮襟书”皆可谓其创新。《宣和画谱》卷十七:

“李氏(李煜)能文善书画,书作颤笔樛曲之状,遒劲如寒松霜竹,谓之‘金错刀’。

“画亦清爽不凡,别为一格……李氏又复能为墨竹,此互相取备也。其画虽传于世者不多,然推类可以想见,至于画《风虎云龙图》者,便见有霸者之略,异于常画,盖不期至。”

卷十二则说:

“李煜作大字不事笔,卷帛而书之,皆能如意,世谓‘撮襟书’,复喜作颤掣势,人又目其状为‘金错刀’。”

又:

“喜作行书,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,然殊乏姿媚,如穷谷道人、酸寒书生,鹑衣而鸢肩,略无富贵之气。”

则李煜的书论,显然是有其实践作底蕴,而非泛泛空谈。

品诗文网
导航:品诗文网 > 诗集 > 李煜 > 当前页
更多阅读
猜你喜欢
最新阅读
文章荟萃
精选专题

诗人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