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传统文化·医药文化·中药剂型
中医传统的中药药剂的不同型式,有丸、散、膏、丹、汤、酒等,是中医药物疗法的内容之一。中医认为,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制成适当的剂型,既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,又便于临床应用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载道:“药性有宜丸者,宜散者,宜水煎者,宜酒渍者,宜膏煎者,亦有一物兼宜者,亦有不可入汤酒者,并随药性,不得违越。”药物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在漫长的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,历代医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。并针对病情,通过药物的相互配合,总结出了一整套有利于祛除病邪,扶持正气,适于治疗各种疾病的不同剂型和方法,为临床提供了各种最佳的治疗手段。中药剂型之一的“酒”,最早见于《内经》中的“汤液醪醴”专篇,这说明,药酒在上古时已广泛应用于治疗。《甲乙经》序中载:“伊尹以亚圣之才采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。”故有“汤”药的剂型是伊尹发明的传说。春秋战国时期的《山海经》所记载的剂型已有饮汁(似汤药)、丸药、药酒等。至汉代,《治百病方》记载的中药剂型已有汤、丸、散、醴、膏等。至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的药物剂型已非常广泛,如:汤、丸、散、膏、酒、露、乳、饼等。近代北京同仁堂据宋朝《和剂局方》和清宫廷保存的秘方、民间流传的奇方,精制加工成丸、散、膏、丹和药酒等剂型的中药良药,如虎骨酒、大活络丸、安宫牛黄丸、女金丹、紫雪丹等。现代又发展了中药冲剂、片剂等。
上一篇:中华传统文化·哲学文化·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
下一篇:中华传统文化·地理文化·五台山